元代末期,随着北方杂剧的逐渐衰落,南戏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许多声腔
流行至浙江海盐与当地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演变成南戏新声腔,称海盐腔
剧本多属文人创作,伴奏使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
海盐腔日渐衰落,以至绝响
产生于浙江余姚,后来流传于江苏常州等
余姚腔日渐衰落,以至绝响
流行于江西弋阳,后来流传至徽州,南京北京等
因流传地区不同,演变为不同的声腔剧种
明代的四大声腔之一
流传在江苏昆山一带的南戏声腔
是四大声腔流传最广,留存最久的戏曲音乐
昆山腔原是昆山地区的一种戏曲声腔
魏良辅在原先的基础上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转,圆润流畅"的“水磨腔”
在唱法上强调吐字,过腔,收音
新腔轻柔婉转,焕然一新
同时魏良辅还丰富了乐队的配置,除笛主奏外,加笙,箫管,三弦,琵琶,月琴和鼓板等乐器
我国明代的著名文学家和戏剧家
剧本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女主人工鲜明的形象
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与腐朽
也称西秦腔,乱弹,秦腔,起源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古老戏曲曲种
梆子腔的音乐风格粗犷有力
花音;又叫欢音,用来表达欢乐的情感
苦音:又叫哭音,用来表达悲哀的情感
1790年,四大徽班奉诏进京演出,徽班艺人与其他剧种艺人交流后,演变成京剧
京剧的唱腔以”皮“,"黄”为主,这两种腔合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称“皮黄腔"
分为西皮与二黄
西皮:较明朗流畅,常用于变现喜悦,激动,高亢的情绪
二黄:较深沉柔和,常用于表现回忆,沉思,感叹,悲愤的情绪
代表人物: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
新疆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音乐,由民歌,器乐,舞蹈组成的大型器乐歌舞套曲
1 南疆喀什木卡姆 2和田木卡姆 3刀郎木卡姆 4东疆木卡姆 5 吐鲁番木卡姆 6 北疆伊宁木卡姆
第一部分 叫散板序唱 节奏自由,感情深沉 第二部分 叫大曲 由多首歌曲和器乐间奏曲构成,具有朗诵性 第三部分 叫叙事歌曲和器乐间奏曲 音乐抒情优美,曲调流畅 第四部分 叫舞蹈歌曲和器乐曲
总结:目前,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语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露》
藏族传统歌舞中,艺术性和规范程度较高,流行程度较广的一种古典歌舞形式,囊玛产生于清初顺治,乾隆年间
引子----歌曲 引子----舞曲 引子----歌曲
是明清时期北方的说唱艺术,前身是宋元鼓子词,词话
演出形式:演唱者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伴奏用大三弦
唱词以七字句为主,念白常用诗词格式,很注重吐字行腔
《大唐秦王词话》
又称山东大鼓
先流行于农村,因用农具犁铧碎片集结而得名,由农歌发展而成
表演形式:一人击矮脚鼓,敲犁铧碎片演唱,也有男女二人对口演唱
代表人物:王小玉,何老凤
又称京韵大鼓,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
以木板大鼓为基础,吸收京剧,梆子腔等声腔发展而成
曲调流畅明亮,强调字正腔圆
以北京话为标准语言
代表人物:刘宝全
明清时期流行于江浙地区的说唱曲种
由宋代陶真发展而来
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
演唱形式:单档,双档,三档,唱词以七字句为主
代表人物: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
以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弹词开篇
代表人物: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
中国明代古琴流派
创始人是严瀓
严瀓在常熟虞山组织琴家,命名为琴川社或琴川派
严瀓主持印编了《松弦馆琴谱》
另一位代表人物徐青山编有《大还阁琴谱》《谿山琴况》
虞山派在琴界声望极高,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成立的 今虞琴社 就是纪念虞山派而命名的
子主题2
子主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