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背景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20世纪初期) 指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内政局稳定
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圈地运动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海外市场不断扩大(“日不落帝国”)
来源不足
价格便宜
市场需求大
1733年“飞梭”
1765年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
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英国人瓦特于1782年试制出万能蒸汽机
解决了生产动力受制于自然条件的问题,加快工业化步伐,催生了工业城市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中期之后,工业革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
Summary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各种新技术和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需要更多产品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局限需要突破
电力技术得以广泛开发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化学工业的兴起,石化工业获得发展
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
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其中德美两国最突出)
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日、俄)
重工业是整个工业的主导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进入大企业时代
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
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完善并扩展,西方文官制度形成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
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人口增加明显
女性地位提高
社会贫富分化
工人居住条件恶劣
环境污染严重
疾病与犯罪问题
生产力飞跃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
工人生存条件恶化
工人处境恶化
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Summary
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法国:圣西门、傅立叶
英国:欧文
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
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
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Summary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贫富分化,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阶级矛盾尖锐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把建设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身上,无产阶级的重任是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消灭私有制,还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无产阶级需要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来达到目的
Summary
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Summary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人民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Summary
1864年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偶然性与自发性
成立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设公社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
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
规定公职人员薪金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
没收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教育上由世俗教育取代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
Summary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