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阳(984~1082)中国北宋道士、内丹学家。原名伯端,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精三教典籍。尝为府吏,因触火烧文书律,谪戍岭南。
宋英宗治平年间,随龙图阁学士陆诜自桂林赴成都。据说在神宗熙宁二年遇刘海蟾(一说遇青城丈人)传金液还丹之诀,遂改名用成(诚),号紫阳山人。
熙宁八年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及道教、释教、儒家三教一理、老子化胡思想。道教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紫阳真人。
石泰,号翠玄子(源于《龙虎经》:雄阳翠玄水,雌阴者黄金。)。北宋末南宋初常州(今属江苏)人。以缝纫为业,自称“素慕真宗,遍游胜境,参传正法,愿以济世为心”。师从张伯端学习金丹大道,后救济贫弱,传道于薛道光。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仙逝,世寿一百三十七岁。后至元朝,北派传人赵友钦于芝山村肆遇石泰得受南派正传。
张紫阳曾得罪凤洲太守,被坐黥窜,途中会大雪,于酒肆偶遇石泰,由于石泰与凤州太守是故人,所以终得赦免,因此授石泰丹诀。石泰苦志修炼,及至金液交结,圣胎圆成,始作《还原篇》八十一章。
薛式(公元1078 - 1191) ,名薛道光、又名薛道原,字太源。北宋时阆州(今四川阆中)人,一说为陕西鸡足山人。内丹名家,石泰嫡传弟子,为道教南宗第三代传人。
在宋徽宗崇宁五年(106)冬天,薛道光住在眉县青镇(即今陕西省眉县),在佛寺听讲。遇到从扶风县来的道人石泰,当时已是八十有五的高龄,黑发红颜,神宇非凡,夜里还做针线活计。薛道光知道不是一般人物,就在谈话之中,故意引用张伯端的诗句。石泰有些惊奇,问:"你怎么知道张紫阳?他正是我的老师。"薛道光还不太相信,就举出(悟真篇)中的句子向他请教,石泰看他很诚心,就简略地为其讲解大要。薛道光听后大悟,平日埋藏在腹中的各种疑团,一下打破,如同桶之脱底一般。于是才信石泰是张紫阳的真传弟子,进而叩拜要求收在门下。石泰笑言:"你不怕有叛教的嫌疑吗?"薛道光坚定地回答:"生死大事,如果拘于门户,难道不是自己耽误自己吗"石泰听后连连点头,并言自从紫阳先师授道以来,将近30年了,今日才遇到可以继承的人。于是传授口诀真要,并告诫他疾往通都大邑,依靠有力者供养修道,自己即退隐于世。
陈楠(公元?-1213)字南木,号翠虚子、又号陈泥丸。(常以土掺合符水,捏成小丸为人治病,故世号陈泥丸。)惠州博罗(今属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小金口)人,以箍桶为业。自云“道光禅师薛紫贤,付我归根复命篇”。从毗陵禅师薛道光学习太乙刀圭金丹法诀,后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姆山神人(陈泥丸曾醉酒自言是雷部辛判官弟子,应从雷部判官辛汉臣处授得雷法),遂入道。金丹派前几代传人皆专主内丹修炼,至陈楠时兼行雷法,被紫阳派创始人白玉蟾曾师事陈楠,学内丹及雷法,并随之云游各地。
宋徽宗政和年间擢举道录院事,后归隐罗浮山。不数年,定居长沙,开创南宗“清修派”。
白玉蟾(1134~1229),原姓葛,乳名玉蟾。稍长取名葛长庚,字白叟、如晦、以阅、众甫,号海琼子、海蟾、云外子、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称紫清先生。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典读村)人。
7岁能赋诗,12岁应童子科落第,渐渐厌恶科举仕途。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16岁时离家云游,养真于儋州松林岭。23岁只身渡海到大陆各地求师。最后入住武夷山止止庵,师从道教南宗四世祖陈楠,尽得其道术。并遵师命至黎母山遇真人授“上注法篆洞法玄累诀”,创立道教南宗宗派。
嘉定年间(1208~1225年),诏入太乙宫中,为皇帝讲道,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后往来名山,行踪莫测。绍定二年(1229年),羽化于盱江(今江西省境内,一说羽化于今海南省定安县文笔峰)。
他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所著《道德宝章》,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按张紫阳传石泰、石泰传薜道光、薜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辗转授受至白玉蟾,白玉蟾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授彭耜、留长元、赵汝渠、叶古熙等,渐壮大为以《悟真篇》为理论经典的重要内丹流派。称为“金丹南宗”,由于张紫阳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与全真道并列金丹南北宗。元代初,此派由于与北方的全真道的观点比较接近而逐渐合流,因其活动多在南方,故后世称为南宗,张紫阳等5人被尊为南五祖。
王玄甫(?—345),名诚,字玄甫,号东华帝君或紫府少阳君。汉代东海(今山东兖州)人。幼慕真风,白云上真引之入道,遂居于昆仑山烟霞洞,韬光晦迹,又徙居代州五台山紫府洞天。后授度门人钟离权,嗣弘法教。全真之道由此滥觞,故被尊为北宗第一祖。卒于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后称“中岳真人”。元世祖时敕封“东华紫府少阳帝君”。元武宗时加封为“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帝君”。为全真教北宗首祖。
钟离权,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汉咸阳人。因为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授以至道。乃隐于晋州羊角山。道成,束双,衣槲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意为「天下第一闲散汉子」。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全真教北宗第二祖。亦为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据载钟离权得东华帝君授以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后又遇华阳真人,得太乙刀圭,火符金丹,洞晓玄玄之道。最后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一洞中得轩辕黄帝所藏玉匣秘诀,遂成为真仙。后游庐山,遇吕洞宾,授之以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后形成钟吕金丹派,对宋元道教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吕洞宾 (798--?)唐代道士,姓吕,名岩,字洞宾。一说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宋史·陈抟传》记载吕岩为“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道。《全唐诗》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后世道教和民间称其为“剑仙”、“酒仙”、“诗仙”闻名于世,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
吕洞宾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黄粱一梦”,于是感悟,求其超度。经过钟离先生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来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自称“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并发誓尽渡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仙去。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岳、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吕仙形象广泛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道教多于此日设斋醮以志纪念。著述甚丰,如《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然大多为托名之作。
刘海蟾,生卒年未详,为五代道士。姓刘,名操,字宗成,又字昭元,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一说后梁燕地广陵(今河南息县)人。《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9,称他于五代仕燕主刘宗光为相,先遇正阳子点化,辞官寻道,后遇吕纯阳,授以丹道,乃归隐代州凤凰山。海蟾子得吕纯阳授以清静无为,养性修命及金液还丹诸法。后传门人董凝阳,张紫阳。 著有《还金篇》、《黄帝阴符经集解》等。
后道教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封为“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后世民间流行有刘海戏金蟾的传说,多用作吉庆的象征。
王重阳(1112~1170)中国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原名中字,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 。入道后 ,改名嚞,字知明 ,号重阳子。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迁终南县刘蒋村。幼好读书,后入府学,中进士,系京兆学籍。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47 ,深感“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愤然辞职,慨然入道,隐栖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穴墓 ,取名“活死人墓”,又号“行菆”,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 年。三年 ,功成丹圆 ,迁居刘蒋村 。七年 ,独自乞食,东出潼关 ,前往山东布教 ,建立全真道 。其善于随 机施教,尤长于以诗词歌曲劝诱士人,以神奇诡异惊世骇俗。在山东宁海等地宣讲教法。同时,先后收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郝大通、王处一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团 。收弟子七人,后世称全真教七真人 。十年携 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四人返归关中 ,卒于开封途中 。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为必修经典 ,认为修道即修心 ,除情去欲 ,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黄白炼丹之术。其所葬之终南刘蒋村故庵(今陕西户县祖庵镇),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道尊为祖庵或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又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其死后三年间,全真道传教范围波及关中、河南、河北、山东大部分,遍于社会上下各阶层。在组织上、理论上为全真道的兴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内收传道诗词约千馀首,另有《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明代永乐年间所编纂的大型道教典籍《正统道藏》。
庄周,字子休,宋国蒙人,著《庄子》,唐玄宗天宝元年追号为“南华真人”,其书也称《南华真经》,宋徽宗追封“微妙元通真君。”
列御冠,著《列子》,唐玄宗天宝元年追号为“冲虚真人”,其书也称《冲虚真经》,宋真宗景德四年,加至德两字,名《冲虚至德真经》,宋徽宗追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文子,姓辛名钘,一名计然,葵丘濮上人。传说他受业于老子,范蠡师事之。辛钘著有《文子》一书。唐玄宗天宝元年追号为“通玄真人”,其书也称《通玄真经》。
亢仓子,也称亢桑子、庚桑子。又传说是《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庚桑楚、陈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道成仙去。著有《亢仓子》。唐玄宗天宝元年追号亢仓子为“洞灵真人”,其书也称《洞灵真经》。
老君的四个弟子
他们的著书统称四子真经
相传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隐于茅山得道成仙,东晋之杨羲﹑许穆﹑许翙及唐之郭崇真皆于茅山得道,因合称"七真"
道教称北斗七星为七元解厄星君,并分别赐以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之名,谓之"七真"。
创立遇仙派
创立南无派
创立随山派
创立龙门派
创立崳山派
创立华山派
创立清净派
七真因果传
张紫阳﹑石杏林﹑薛道光﹑陈泥丸﹑白紫清﹑刘永年﹑彭鹤林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