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黄帝内经》,标志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
第二次: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第三次: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
6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手三阳经分布于上肢外侧,足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其分布规律是阳-少-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6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其中手三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手三阴经分布规律:太-厥-少(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内踝8寸一下为厥-太-少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肺经食指连大肠,胃相交鼻翼旁,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小指小肠内眦旁,小趾肾经胸包镶,无名三焦外眦胆,大趾接肝回肺乡
相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同名的阳经和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奇经八脉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又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故称为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
统帅、主导作用
沟通、联络作用
蓄积、渗灌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离、入、出、合
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入),浅出体表上行头像部(出),在头顶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加强表里两经联系
加强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部的联系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循行走向: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结聚散络的特点
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卫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十二经脉的任脉、督脉各自别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
十二经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一下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
处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沟通表里两经,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之间联系(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
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
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脉上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具有主治本经及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
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依天象地理
人事物象
形态功能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所有腧穴主治的共同特点
某些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主要是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
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整体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分经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
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及某类病证
肺经主治肺、喉病
心包经主治心、胃病
心经主治心病
心包经、心经同治神志病
三经同治胸部病
手阳明主治前头、鼻、口齿病
手少阳经主治侧头、胁肋病
手太阳经主治后头、肩胛、神志病
手少阳、手太阳同治耳病
三经同治眼病、咽喉病、热病
足阳明经主治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足少阳经主治侧头、耳、项、胁肋、胆病
足太阳经主治后头、项、背腰病、肛肠病
足少阳、足太阳同治眼病
三经同治神志病、热病
足太阴经主治脾胃病
足厥阴经主治肝病
足少阴经主治肾、肺、咽喉病
足厥阴、足少阴同治前阴病
三经同治腹部病、妇科病
任脉主治:中风脱证、虚寒、下焦病
督脉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部病
二经同治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是指在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
五输穴、下合穴、原穴、络穴、㕁穴、八脉交会穴、募穴、背腧穴、八会穴、交会穴
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被称为井、荥、输、经、合5个腧穴
阴井木,阳井金
五输穴歌
肺少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穴相连。大肠商阳与二间,三间阳溪曲池牵。
胃经厉兑内庭随,陷谷解溪足三里。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桌。
心经少冲少府邻,神门灵道少海寻。小肠少泽前谷溪,阳谷为经小海依。
膀胱至阳通谷从,束骨昆仑与委中。肾经涌泉然谷宜,太溪复溜阴谷毕。
心包中冲劳宫乐,大陵间使连曲泽。三焦关冲与液门,中洁支沟天井匀。
胆经窍阴俠溪行,临泣阳辅与阳陵。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与曲泉。
是指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络脉在经脉分出之处的穴位
肺原太渊络列缺,大肠合谷偏历穴。胃原冲阳络丰隆,脾原太白公孙也。
心原神门络通里,小肠腕骨支正别。膀胱京骨络飞扬,肾经太溪大钟歇。
心包大陵络内关,三焦阳池外关且。胆原丘墟光明络,肝原大冲蠡沟穴。
督脉长强任鸠尾,脾之大络大包确。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兪穴偏补,募穴偏泻)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十二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穴脾章门,三焦落在石门六。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包络厥阴也。
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8个腧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是孔隙义,气血深藏聚,
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阳维郄阳交,阴维筑宾居。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毕。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
心郄阴郄小养老,肝郄中都胆外丘。
心包郄门焦会宗,胱金门肾水泉求。
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
八脉交会八穴歌(一)
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
列缺交经通照海,后溪申脉亦相从。
八脉交会八穴歌(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胁,阳维锁毗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毗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