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
内容: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
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确立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正式建立
组织: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作用: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同意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
战场:湖南、湖北是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和武汉战役
结果: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被基本消灭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先后叛变革命
蒋介石: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汪精卫: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了“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结果: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过程: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结果: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同意全国
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概况:革命军占领南昌城,随后南下广东,但在途中遭到敌人的封堵,损失严重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1928年4月
湘赣边界,毛泽东领导
结果: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拓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
会师:朱德、陈毅率领的军队和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
结果: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策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概况: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政权,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发展:1929年12月,在福建古田召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到1930年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小几十块革命根据地。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
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成果:1931年冬,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及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背景: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
历程: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胜利结束: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撒了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与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判任何艰难险阻,不想付出一切代价的牺牲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