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提出者: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
代表阶层: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方案: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提出者: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
代表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方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提出者:中国共产党
代表阶层:最广大人民群众
方案: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结果: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1.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1917年,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解答了“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问题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一化三改造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1.要求和目的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立场:人民立场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
3.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含义: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原则方面的领导
体现:主要体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
要求:
含义:党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
体现:主要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含义:党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工作方面的领导
体现:主要体现为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和主张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子主题2
子主题3
子主题4
1.确保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健全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2.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查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3.把党的领导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4.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1)科学执政
(2)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有机统一的,其中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
(5)三种执政方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