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的定义
几种学派的论点
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环境行为学植根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perceptual theory),力求说明建筑中构图规律有生理及心理基础,但有一定的片面性
格式塔强调整体,格式塔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意义和性质。
不认为形象的构图规律是人脑天生因素在起作用,而认为是先前经验的记忆痕迹加到感觉中去,构造出一个知觉形象。
主张人的心理发展(或认识发展)从婴儿开始直到成人,都是他与外部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提出的一般发展原则是组织、平衡和适应
诺伯格.舒尔茨《存在、建筑与空间》
设计方法
概念:人的感知与人的注意力本身有很大的选择性,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由于其注意力集中在不同方面,感知到的东西也各异,特别是在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方面时,对其他方面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行动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我们搜寻信息,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动机的作用)
对具体的物体与整体环境的感知是有区别的。
是以皮亚杰的“图示”与“构造论”相结合来研究人对环境认识的发展机制。
中心和地点
方向和途径
地区和领域
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点精神
层次是指地理、风景、城市、建筑、细部与构件,不同层次之间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
力图把人从感知开始直至在大脑中的连续反应加以模型化,将人的认识作为一种信息加工去看待,研究一步步脑际反应的过程,以便于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行为及其规律
心理学偏重基础理论的研究,环境心理学偏重应用,而且对象为城市、建筑、风景、室内等,已明显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枝。
“环境”对行为影响的三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
领域性问题
微观、中观、宏观空间层次上人的行为以及所涉及的个人空间、邻里单元、城市意象问题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论
环境是行为模式不可分的部分
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努力或绩效上升的情况
机体与环境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有特性,两者都是从一个整体中被劈开,两者间主要媒介是行为。
这几者的关系区分不清楚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 determinism)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生命机体的进化受大自然的选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带有机械唯物论色彩
环境可能论(environment possibilism)/相互作用论
“可能论”者视环境为一种介质(medium),由此提供人们以机会(opportunity),这些机会可能为人们所了解,也有可能不被发现,重要因素是人的选择与主观能动性。---带有唯意志论色彩
环境忽然率论(environment probabilism)/相互渗透论
认为“在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关系,地理、气候与生理等并不主宰一切,任何地点都存在着大量的潜在机会与供选择的可能性,只要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机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持久关系(prince)?”p15
运用忽然率模型的概念去研究个人或者群组行为,个人的决定不能预测,但其做出决定的幅度,以及选择其中那一种行为的忽然率是可以判断的。
相较于上面两者,更温和、不绝对化。
为理解人在城市中的行为,有必要对人的基本需要与内驱力做初步了解
学习与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深入分析了现象环境、个人环境与文脉环境三方面的问题,
其中涉及关于密度、拥挤、西方强迫拆迁带来的负面效果。
介绍了当今西方对建筑环境的一些美学探讨
介绍了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之一“观察”方法
《心理学纲要》
凯文林奇运用心理学家有关“图示”的理论,开始研究人们对三座不同城市的意象
诺伯格舒尔茨,以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空间”问题,写出了《存在、建筑、空间》
徐磊青、杨工侠
不懂的(边框红色虚线)
重点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