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二)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前4时间中期
齐国、魏国
前4时间中期
齐国、魏国
前260年
秦国、赵国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公元前 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法律严苛,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打破了贵族的“世袭制”
有利于保护地主阶级
废除“井田制”
推行“郡县制”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
体察民意
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
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商业和城镇繁荣,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各诸侯国林立,招贤纳士,意图改革
士阶层不断壮大,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要求提高社会地位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思想家
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
要求人们互爱互利
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
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
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主张实行“礼治”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战国时期,兵家也是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派别
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
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打破世袭制
废除井田制
推行郡县制
公元前256年
李冰
岷江
“天府之国”
楚国
道家学派
顺应自然、对立面
无为而治
鲁国
儒家学派
提出“仁者爱人”
主张以德治国,主张“有教无类”
诸子百家
学术流派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