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青年则认为“世界一片混沌、矛盾横生”
是你把世界看得复杂
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么样
与弗洛伊德、容格意见相左
阿德勒认为“阿德勒派本身被遗忘就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
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观点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辩题】“人可以改变,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人们期待改变是因为无法改变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只靠原因去解释食物,就会陷入“决定论”
“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都由过去的事情决定,且无法改变”
过去与现在无关
不考虑过去的原因,而考虑现在的“目的”,即“目的论”
划时代的创新意义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经历赋予的意义才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目的论
不是因为愤怒而发火,而是为了震慑住对方而选择了愤怒这种感情
否定人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
人不受过去的原因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人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过去支配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如果成为“原因论”的信徒,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答案应该亲自找出来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善=有好处,恶=没有好处
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器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是更新
在某个人生阶段选择了“不幸”,是因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如何看世界、如何看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中用于说明性格或秉性
可以重新选择
变化带来不安,不变产生不满
对多数人来说,保持现状更安全
我们或许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改变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你还是你自己,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好
即使可能失败也要去做
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优点
依靠它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和社会的不满和不顺利的人生
很多时候没有了“脸红恐惧症”,事态也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鼓励:接受有“脸红恐惧症”的自己,树立向前迈进的勇气
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于是拒绝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毫发无伤
只有自己并不会感到孤独,被他人、社会和共同体疏远才会孤独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如果宇宙中只有一个人,没有人际关系,一切烦恼都会消失
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因为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就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主观解释
有社会、有人际关系才有社会意义
阿德勒承认人人都有自卑感,自卑感本身不是坏事
追求优越性: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摆脱无力的状态,就有了普遍欲求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种“希望进步”的状态中,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我是因为A才无法做到B”
外部因果律: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没有改变的勇气
优越情结:用更简单的方法接受“无能的自己”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之遥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热别”的武器,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有勇气的人:通过努力和成长弥补欠缺
没有勇气的人:陷入自卑情结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努力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退出竞争不是认输,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生活,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多数情况下,竞争对手并不能成为伙伴
如果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无法摆脱不幸
站在竞争的角度,无法对过得幸福的人发出真心的祝福
放下与他人的竞争,让对手成为伙伴
只要过去作为过去存在着,我们就生活在过去所造成的影响之中。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是“现在的我们”面临的课题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受到争权挑衅时不可以上当
控制怒气不是忍耐,是学习不去使用“生气”这一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有“忍耐”的想法,就说明还是拘泥于权力之争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有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无论认为自己有多么正确,都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
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因为不想失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推出权力之争都不是失败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竞争完成的
过度拘泥于胜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自立
与社会和谐共处
“我有能力”意识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
人生课题: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时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逃避人生课题不是应该从道德层面来谴责的问题,只是“勇气”的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
存在的羁绊:我们认为不能无视父母的意愿,所以既烦恼又反感。但事实上,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把自己的希望和父母的重合在了一起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认可欲求没有必要
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你而活呢?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最后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课题分离
减轻人生负担的第一步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是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某种选择带来的后果最终要谁来承担?
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
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关于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别人如何评价这个选择我们无法左右
“在意你脸的只有自己”
在意别人的目光,就是因为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
=快刀斩乱麻
距离太近,贴在一起就无法正面对话
不能太过疏远
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行为的都应该是自己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逃避一切困难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但这只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的生活而捏造出的人生谎言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掌握主动权
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人际关系的第一顺位是自己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我们并不是受感情这一独立存在而左右,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指标
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和共同体
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在意的不是他人的看法,而是自己如何被看待
“我”是自己的主人公,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整体的一部分
只关心自己的人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越位到了“世界的主人公”
没有人为你而活
不要总是期待别人能带给你什么,想想你能提供什么
归属感不是仅仅“在这里”就可以得到的,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
直面人生课题
无论如何人都至少属于某一个共同体
还有更多更大的共同体
遵从更大共同体的常识
因为你的反对就会崩塌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没必要缔结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是为他人而活
没有必要拘泥于眼前的小共同体
如何才能形成相互协调合作的关系
无意中营造了上下级(纵向)关系
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只要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是纵向关系导致的操作行为
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就不会再有干涉
课题分离
横向关系
人害怕面对课题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没有勇气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做出的评价
迎合他人期待而活
纵向关系带来评价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对别人有所贡献
“我对共同体有用”
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对自己,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要从存在标准去接纳
由你开始,不必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的主张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只是无法在人前展露出来
自我肯定容易导致优越情结
接纳无法改变的部分,关注可以改变的部分
看清事物的真理就是达观
我们不缺能力只缺勇气
信用有附加条件,信赖没有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手段
如果只担心因此受到背叛,最终与谁都无法建立深厚的关系
关系越深厚,带来的喜悦和破裂时的痛苦都会越大
想要逃避痛苦才会不敢行动
要做到把他人看作伙伴,就要做到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
不是舍弃自我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采取的手段
我们都应该思考我能为他人做什么,而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拥有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有不同的色彩
视他人为敌人时作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但如果他人是伙伴则不然
正是因为做到了自我接纳,才能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正是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视为自己的同伴,才能做到他者贡献;正是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体会到了“我对他人有用”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对于阿德勒心理学,越年轻学得越早越有可能早日改变。从这一点上来说,年轻人更加超前
仅凭事物的一部分判断就判断整体(以偏概全)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缺乏人生和谐、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
以行为标准还是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他者贡献)
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是别人的课题
“贡献感”就是幸福的定义
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人类可以在选择自由的同时追求幸福
作为制度的自由因国家、时代或文化而有所差异,但人际关系中的自由却具有普遍性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希望特别优秀
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无法接受“平凡的自己”才想要特别
自我接纳是甘于平凡重要的一步
普通不等于无能,我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我们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作为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
跳舞本身就是目的,不存在目的地,不会停留在原点,也不知道最终停留在何处
有目的地:潜在性的人生
过程本身也是结果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不存在过去与未来。关注过去与未来只是想为自己寻找免罪符
正是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整个人生,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生活方式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的事情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忽略此时此刻,关注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最大的谎言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并不存在普遍性的、可以作为常识来讲的人生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面对不合理的悲剧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就是在肯定已经发生的悲剧
他者贡献
如果我改变,世界也会随之改变,除我之外的任何人都不会为我改变世界
必须有人开始,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