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命名法,国际上有标准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为植物学界所普遍遵守。1900年第一届巴黎国际植物学大会为命名法规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05年第二届维也纳国际植物学大会产生了第一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其中法规用的是“code”一词,有法典、法规和代码等含义。
1950年第七届斯德哥尔摩大会成立了国际植物分类学会(IAPT),从此承担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修订和出版的任务。最近的会议有1993年第十五届东京大会和1999年第十六届美国圣路易斯国际植物学大会。这次会议通过的最新国际命名法规也称圣路易斯法规(St. Louis Code)。
林奈双名命名体系:现行用拉丁文为生物命名的体系是由林奈(Carl von Linne,通常用其笔名Linnaeus)250年前提出来的。他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1735年出版。这个体系称作林奈双名命名体系(Linnaean binomial system of nomenclature),其中生命,如植物,采用两个拉丁化的名字(拉丁双名)来命名。第一个名代表“属”(genus)名,第二个名代表“种加”(specific epithet)词。由属名(generic name)和种加词组合起来构成了物种名(species name)。科、属、种是最常用到的分类单位。采用拉丁化名字和拼写的习惯一个是源于中世纪的学者,另一个是因为直到19世纪中叶多数植物学出版物仍然使用拉丁语。“种”以上的分类单位是“属”,再往上是“科”,依次各个分类阶元构成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
双名制的应用:一种植物,比如糖枫(Sugar Maple),有时可以写作 Acer saccharum Marsh.。跟随在植物名后面的缩写名(即Marsh.),是命名者(authority)或者作者(author)的名字,指第一个科学地命名那种植物的人,在这个例子中指Humphrey Marshall。白栎树(white oak)称Quercus alba L.,其中字母L.通常用来指命名者是林奈(Linnaeus)。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名用斜体或者下划线表示,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要小写。于是可有如下名称: Acer saccharum Marsh. 或者 Acer saccharum Marsh.
在多数苗圃和园林文献中,命名者的名字通常不与拉丁双名同时出现,于是糖枫的名字通常写作: Acer saccharum 或者 Acer saccharum
尽管推荐所有的种加词应当小写,但也有些可以例外,在下述情况下种加词的首字母可以大写:1)种加词源于一个人的人名;2)源于以前的一种属名;3)源于一个俗名。于是,人们可以看到大卫枫(David's Maple)可以写作Acer Davidii,因为种加词指Armand David。
有时杂交不同种的植物,如两种不同种的枫树(Acer )有可能获得子孙后代。通常在此杂交植物的学名前用一个交叉号“×”。商业草莓是杂交的,是两种Fragaria属物种Fragaria chiloensis和Fragaria virginiana偶然杂交的产物。商业草莓的学名是: Fragaria × ananassa
其中乘号“×”表示它是一个杂交种。实际上一种杂交种名应当写作Fragaria ×ananassa(在×符号之后不留空间),不过,符号×通常被错误地理解成一个字母X,并引起种加词的误读,如xananassa。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杂交种的双名将用下述方式表示: 属(Genus)× 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
种加词通常是一个形容词,用来修饰一个物种的独特的、但并非必然唯一的特征,如Acer saccharum,其中saccharum指这种树的甜树液。如果它是一个形容词,种加词的“性”通常要与属名的“性”保持一致。因此,如果属名具有“阳性”词尾-us,那么种加词可能拼作albus,但是如果属名是“阴性”的,拼写将为alba。
Quercus的词尾虽然是-us,但它是“阴性”的,因此对于植物拉丁语,东方白栎树(Eastern white oak)的学名为Qurecus alba。原因在于,习惯上把所有树都视为“阴性”的,这是古典拉丁语的通常约定。种加词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本身带有“性”。当种加词按照人名命名的时,此人名字以一个元音字母或者-er结尾时,要加上-i,例如,如果命名者为Robert Fortune时,它就变成了fortunei。如果人名以辅音字母结尾,要加上字母-ii,如达尔文(Darwin)就变成了darwinii。如果命名者为一女性,词尾为-iae或-ae。种加词源于地理名时,通常以-ensis,-nus, -inus, -ianus, 或-icus结尾,如canadensis。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种加词的词尾。
在《植物学拉丁语》(Botanical Latin)一书中,William Stearn指出:“植物学拉丁语本质上是一种书面语言,但植物的学名经常出现在说话当中。如果它们听起来不难听,所有关心它们的人都能够听懂,那么它们如何发音其实并不太重要。通常可按照古典拉丁语的发音规则,获得它们的发音方法。不过,有好多个体系,因为人们通常把拉丁词与他们自己的语言中的词语类比进行发音。”
植物界vegnum vegetable(拉丁名)
门divisio
纲classis
目ordo
科familia
属genus
种species
在其中还可以插入亚门、亚纲、亚目、族(tribus, tribe)、亚族、亚属、组(sectio, section)、亚组、系(series, series)、亚种、变种(varietas, variety)、变型(forma, form)等更细的分类阶元。“亚”字一般通过“sub-”表示,如亚种(subspecies)、亚纲(subclassis)。 在双名制中,通常所说的北美红枫(red maple)用拉丁双名法叫,就是Acer rubrum。红枫是槭树(枫树,maple)的一种,因此属于“槭树属”( "maple" genus,也称枫属),拉丁名叫Acer。种加词为rubrum(红色),拉丁词义为红色。于是种名为Acer rubrum。类似地,糖枫(sugar maple)的双名(或者学名,scientific name)为Acer saccharum。saccharum在拉丁语中指蔗糖的糖(the sugar of cane sugar)。春天这种树的树液是甜的。枫糖浆(Maple syrup,也叫槭糖浆)就是从这种Acer saccharum的树液中提炼出来的。具体说是用锅煮熬。味道不错,纯天然品。通常我们错误地称种名为 rubrum或saccharum,事实上,种名是双命,如Acer rubrum或者Acer saccharum。
属(Genus)可以弱定义为由一个或者多个物种构成的多少有些密切联系的并且可确定的生物(植物)群体。
在同一“科”(family)中,一些物种可能比其他属中的物种之间有更多共同的特征。花和果的相似性是用得最多的用来进行比较的特征。一个属可以只包含一个物种,如Ginkgo(银杏属),或者包含上百个物种,如Rosa(蔷薇属)。
种(Species)物种很难定义,它是比一个绝对的实体要广的概念。有时定义为基本上一样的单个生物体(植物)的群体。
理论上,一个物种应当与其他相近的物种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别。这对于他人可以采用的实际中的分类是必要的。在一个给定的物种中,所有的个体并非完全相同。设想一个种群中,任何特征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可能以不同的程度表现出来,以钟形曲线分布。人类被视为一个单一的物种Homo sapiens,但我们确实知道,形态上并非完全相同。带着这样的观念,走进森林,检查一下单一物种的植物个体。 物种(Species)缩写为sp.(单数)或者spp.(复数)。
变种(Variety,拉丁词为varietas, 缩写为var.): 在植物学的意义上,变种是一个物种植物的一个种群,可以展求明显的特征上的差别,并且这些差别可以通过种子传播,即可遗传。
变种,缩写为var.,是物种之下的分类单位。变种的名字用小写的斜体(或下划线)的方式书写,并且前面要加上缩写var.。例如,通常的野生皂荚(honeylocust)有刺,但是也发现了无刺的皂荚。这种皂荚是Gleditsia triacanthos(三刺皂荚,或者叫美国皂荚),而那种无刺的皂荚叫作Gleditsia triacanthos var. inermis(无刺的美国皂荚)。 tricanthose = 三刺, inermis = 未装甲,即没有刺。有时亚种(subspecies)与变种混用。它们的使用取决于作者的所属的不同的分类“学派”。
栽培变种(Cultivar,中文也称“品种”)由L.H. Bailey给出的一个相对较现代的术语,源于术语cultivated variety(栽培导致的变种)。可定义为可由一个或者多个特征明显地加以区分栽培植物的一种集合,它们在繁殖(有性或者无性)中能够保持它们独特的特征。 一个例子是挪威枫(Norway Maple,Acer platanoides)被称作紫叶“深红王”。这种植物的名字写作: Acer platanoides 'Crimson King'。 注意栽培变种名两边要有单引号。“栽培变种”缩写为cv.。于是,那种植物也可以命名为(单引号去掉):Acer platanoides cv. Crimson King
变型(form,拉丁词为forma, 缩写为f.)用于识别和描述偶发的变异,如在通常紫花的植物物种中,偶尔会出现白化的花。例如,梾木(dogwood, Cornus florida,多花梾木)本性上通常是白花,但也会出现桃红色花。它们可以写作: Cornus florida f. rubra(玫瑰梾木)。 不过,有人可能把它当作一种变种特征,于是有如下表示:Cornus florida var. rubra(玫瑰梾木)。
当前的分类学家很少使用变型(form)这一术语,不过在园艺文献中还要用到这个词。
专利与商标(Patents and Trademarks) 专利为发明人作出其发明、使用其发明和出售其发明给出了专有权(exclusive rights,即保护)引进植物可以批准专利。从专利标记的日期开始之后17年(近来延长到20年),只有专业持有人可以商业上解除或者出售一个专利植物(commercially raise or sell a patented plant)。其他人可以通过许可证或者与专利持有人达成支付使用费用协议的方式这样做。
商标(™)提供了另外一种较简单的保护形式。一种植物的名字可以被注册成商标( ®),并且这样的名字可不以用于其他任何植物的名字或者产品。注册了商标的植物名用商标使用标记标明。这样的名字的用法由法律控制,并可以不限期地延续。不过,在美国它们的用法可能在各个州是不相同的。
栽培变种名被认为是对植物的描述,并且它可以按国际命名法规注册。商标名不适用于命名法规。因此,除了栽培变种名外,为了申请商标需要一个独特或者新颖的名字。商标名被视为“品牌名”,类似于Air Jordan是一种运动鞋的品牌,并不具有分类有效性。进而,如果一个商标名作为栽培变种名被用于国际注册或者印刷品,这个名字变得通用,失去了发明者(繁殖者)的保护地位。
因此,注册了商标的植物通常有一个商标名和一个栽培变种名。在这种情况下,栽培变种名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无意义的”的名字,它在商业中很少用到。商标注册名是出于商业考考虑的名字。但是,所谓的无意义的栽培变种名是适用于命名法规的名字。
苗圃目录(和简介)有时不太注意一种植物正确的栽培变种名和商标名。这些名字变得混乱和被误用,商标名经常被当成栽培变种名。一个名字混乱的例子是,在Oregon的Boring地方, Frank J. Schmidt苗圃栽培的一种流行的红枫(Red Maple,Acer rubrum),其商标名为Red Sunset,其栽培变种名为'Franksred',但是它有时被不正确地标记为'Red Sunset'。
凡符合命名法规所发表的植物名称,不能随意予以废弃和变更。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1 同属于一分类群而早已有正确名称,以后所作多余的发表者,在命名上是个多余名(superfluous name),应予废弃。
2 同属于一分类群并早已有正确名称,以后由另一学者发表相同的名称,此名称为晚出同名(later homonym),必须予以废弃。
3 将已废弃的属名,采用作种加词时,此名必须废弃。
4 在同一属内的两个次级区分或在同一种内的两个种下分类群,具有相同的名称,即使它们基于不同模式,又非同一等级,都是不合法的,要作为同名处理。
属名如有下述情形,如名称与现时使用的形态术语相同,种的模式标本未加指定,名称为由两个词组成,中间未用连字符号相连等时,均属不合格,必须废弃。
种加词如有下述情形时,即用简单的语言作为名称而不能表达意义的;丝毫不差地重复属名者;所发表的种名不能充分显示其为双名法的,均属无效,必须废弃。
双名命名法(英语:Binomial nomenclature、binominal nomenclature、binary nomenclature) 又称二名法,依照生物学上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所给定的学名之形式,自林奈《植物种志》(1753年, Species Plantarum)后,成为种的学名形式。
正如“双名”字面的意涵,每个物种学名的由两个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种小名)。属名由拉丁语法化的名词形成,但是它的字源可以是来自拉丁词或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构成,首字母须大写;种加词是拉丁文中的形容词,首字母不大写。通常在种加词的后面加上命名人及命名时间,如果学名经过改动,则既要保留最初命名人,并加上改名人及改名时间。命名人、命名时间一般可省略。 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种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种小名)。并于其后附上命名者(命名者,author(s),但在动物学名引用时常省略命名者)。属名字首字母须大写,种加词则否。习惯上,在科学文献的印刷出版时,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在印刷时使用斜体,或是于学名加底线表示,手写时一般要加双下划线。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个属,除第一次提及时给出全写,在以后出现时可将属名缩写,但绝不能省略,例如 "Homo sapiens"缩写为 ''H. sapiens''。在很少的一些情况下,由于一个物种已经广为人知,所以其缩写形式就约定俗成了。如在细菌中,"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即大肠杆菌)可以缩写成''E. coli''而不会引起误会。
习惯上,在科学文献的印刷出版时,学名之引用常以斜体表示,或是于正排体学名下加底线表示。
例如: Homo sapiens(即智人)。简示如后:Homo sapiens(种的学名) = Homo(属名) + sapiens(种加词)Trifolium repens L.(白车轴草的学名二名法表示) = Trifolium(属名,名词)+ repens (种小名, 形容词) + L. (命名者,林奈名字的通用缩写)。
属名通常使用拉丁文名词,如果引用其它语言的名词,则必须拉丁化。种加词大多为形容词,也可以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当形容词作种加词时,要求其性、数、格与属名一致。例如板栗''Castanea millissima'' BL.,''Castanea'' 栗属(阴性、单数、第一格)。有时,名称也会来源于古希腊语,或者是本地语言,又或者是该物种发现者的姓名。
事实上,分类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来构造物种名称,比如说会开开玩笑或者是一语双关。然而,无论其来源如何,学名在语法上总是被看作拉丁文。因此,尽管生物学家不赞成,二名法名称有时又叫“拉丁文名”。普遍称做“学名”。生物学名常用拉丁文和希腊文词语。双名法通常是以拉丁文为主。前名为属名,后名为种名。
同样的名称在所有语言中通用, 避免了翻译的困难;
任何的一个物种都可以明确无误的由两个单词确定;
本系统已经在植物学(始于 1753),动物学(始于 1758) 和细菌学(始于 1980)中广泛应用。
二名法命名的程序体现了其稳定性。特别的讲, 当一个种从一个属转到另一个属时(比较常见的现象), 如果可能的话,种加词保留一致。类似的,如果原来的两个种合并时, 原来各自的种名保留为亚种名。
然而, 这样的稳定性不太绝对。基于分类上不同的观点,根据生物命名法规的名称修订或在分子系统学中的新发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学名在流通。 不稳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命名应遵循优先原则。
在植物分类学中, 物种的分类阶层自种以下,依次分别为变种、变型,在种与变种之间还有亚种(与其他基本阶层一样,如科下有亚科,属有亚属等)。这跟动物学不同的地方在于:种下名称必须跟在一个阶元限定词后面(例如 "subsp.")来指明所指的阶元类型,这不会在动物学中出现。因此一个植物种可能会有亚种(如Pinus nigra subsp.salzmannii),变种(如Pinus nigra var.caramanica),甚至是更为复杂的组合(如Pinus nigrasubsp.salzmanniivar.corsicana)。
植物名作者的缩写形式由皇家植物园, Kew发布的标准索引为准; 在简要引用中,不需要包括发表日期。标准缩写可以在下面的网址找到国际植物名称索引,作者查询页。
所以,在 ''Pinus sylvestris L.'' 中,缩写 "L." 指卡尔·林奈; 在''Pinus koraiensis'' Siebold & Zucc. 中,Siebold 指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 、 Zucc. 指合作者Joseph Gerhard Zuccarini。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种移到了另一个属中,原作者的名字用括号括起,修订人的名称跟在括号后。例如,美国红杉首先由David Don描述成:axodium sempervirensD. Don'。后来,Stephan Ladislaus Endlicher指出它和其他 ''Taxodium''不相似,并将它转入新属,发布了''新组合'' ——'Sequoia sempervirens(D. Don) Endl.。
在关注植物分类详细信息的文章(如植物分类专著),还要加上发表地和时间,但在像百科全书或其它非分类学著作中这样的做法很罕见。在上例中,完整的引用应为 ''Sequoia sempervirens (D. Don) Endl.,Syn. Conif. 198 (1847)''。
在动物分类学中,一个动物物种可以往下细分,应用三名法来命名一个亚种(有时亦称为种族race),例如新西兰的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跟其它地方的有所不同, 所以被归入一个亚种Phalacrocorax carbo novaehollandiae。由于动物学仅使用一个种下分类阶元,所以不需要在亚种名前插入任何阶元指示符,人们也明白第三个名称就是亚种名。
动物学名著只用作者的姓,而且必须给出全写而不得缩写,不写作者名字。如果有两位作者的姓相同,则加上其名字的首字母缩写。
例如''Balaena mysticetus'' Linnaeus,1758,也是由卡尔·林奈描述的,Linnaeus 的姓用全写给出,并注明了出版日期1758年。
如果一个种转入别的属,原著者和发表日期用括号括起,表示已经经过了修订,但是修订者和修订日期不予列出。所以白额雁首次由Giovanni Antonio Scopoli描述为 ''Branta albifronsScopoli,1769'''。后来的研究发现它与雁属''Anser''的关系比与黑雁属''Branta''更近,因此被转入该属,现在引用的形式是''Anser albifrons'' (Scopoli,1769)。
在正式的分类著作中,应给出更为详尽的引用。原名和发表信息都要给出,例如 ''Branta albifrons'' Scopoli,1769,Annus I Hist.-Nat. 69'''。
用符号表示基因及其产物的规则与方法
拜耳恒星命名法(Bayer designation) 由约翰·拜耳(或巴耶)(Johann Bayer)在其《测天图》(Uranometria,1603年)中所提出的恒星系统命名法。迄今仍在使用,并已扩展到约1300颗恒星。 根据这命名法,一颗恒星的名字由两部份所组成:前半部为一希腊字母,后半部则是恒星所处星座的属格。
巴耶恒星名一般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是全写,如Alpha Canis Majoris(天狼星)及Beta Persei(大陵五);另一种是简写,即小阶希腊字母加星座的三字母标准简写,如α CMa及β Per。
希腊字母只有24个,要命名同一星座中更多的星时,巴耶就利用小阶拉丁字母,然后就是大阶拉丁字母。但是这些名字很少被用到,h Persei(实为一个星团)及P Cygni为当中少数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巴耶命名恒星时只去到Q这个字母,以后的字母都没有使用。如W Virginis这样的名字其实是变星命名。
有些星共同拥有一个巴耶名字,如一些双星、聚星。这些时候就会在名字中的字母后上方加上一个数字去分辨它们,如猎户座的π1、π2、π3、π4、π5与π6 Orionis。
由于许多星座中亮度最大的恒星都被选定为α星,使许多人错误的认为拜耳是以恒星的亮度来排顺序。但是,在当时还没有办法精确测量恒星的亮度,传统上只能将恒星分为六级,在同一级内并没有相对的亮度顺序。拜耳也只是先列出一等星,然后是二等星。通常的做法是大致上依循亮度由头至脚(或尾)来排列(例如在大熊座的北斗七星)。
猎户座是拜耳命名法的一个好例子,(请记住数值越小的恒星越明亮,2等星精确的亮度是在1.51至2.50之间。)拜耳先为最亮的两颗1等星命名,参宿七和参宿四,肩上的参宿四是α星,膝盖上的参宿七是β星,而后者是比较亮的。 命名法 星等 名称 猎户座 α 0.45 参宿四 猎户座 β 0.18 参宿七 猎户座 γ 1.64 参宿五 猎户座 δ 2.23 参宿三 猎户座 ε 1.69 参宿二 猎户座 ζ 1.70 参宿一 在2等星的范围内,他重复了相同的做法,显然的他再次依循星图由上而下的路径来命名。
先在东方升起的先命名也是拜耳采用的一种方法,北河二(双子座α)和北河三(双子座β)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同属双子座的北河三比北河二明亮,但因为北河二先在东边升起,所以是双子座的α星。
拜耳也许熟知西方的历史或神话故事,因为在这些历史和神话中,北河二总是在北河三之前被提及,或许这也是让拜耳如此命名的原因之一。
在天龙座中最明亮的恒星是天棓四(天龙座γ),但是右枢却是天龙座的α星,因为右枢在是历史上曾是4000年前的北极星。几乎在历史上曾是北极星的,包括织女星,都被拜耳选做所在星座的α星。
有时的确没有明显的顺序,举例来说,在天秤座和人马座,拜耳都是随机的分配了恒星的名称。但希腊字母在字母表上的顺序,在上古时代曾用于表示连续的整数,这也许就是拜耳系统会被视为数值系统的原因。
所以,字母α总是被命名给星座内最明亮的恒星,而且经常有些例外,有些恒星已经不在原先的星座内(根据现代星座界限)。无论如何,这套命名法在今天依然被广泛的使用着。
有两颗非常靠近星座边界的恒星被重复的命名:
五车五:金牛座β,也是御夫座γ。
壁宿二:仙女座α,也是飞马座δ。
另一颗恒星折威七:天秤座σ,也被重复命名为天蝎座γ。可是他并不在天蝎座和天秤座的边界上,而是很明确的在天秤座之内。
在英文,拜耳命名法通常有两种呈现的方式:完整的表示或简洁的表示,但在中文中就没有差别了,而且在引用时都会采用简洁的表示法。 在英文中以完整的星座名称和小写字母希腊字母组合,例如天狼星是Alpha Canis Majoris(大犬座α),大陵五是Beta Persei(英仙座β)。
简洁的表视则是以希腊小写字母与星座名称的三个字母缩写来显示,例如前述的天狼星是α CMa,大陵五是β Per。在早期,还曾以4个字母的缩写来呈现,但后来很少用。
虽然在拜耳系统中最常用的是小写的希腊字母,但还是要提一下系统延伸的部分:在24个小写的希腊之后,先使用小写的拉丁字母,然后才使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这些字母都很少被用到,但有个例外就是英仙座 h(实际上是个星团)和天鹅座 P。还要注意的是在拜耳的命名法中没有Q之后的字母,像是天兔座 R和大熊座 W都是变星的命名,不是拜耳命名的。
进一步的复杂性是出现在同一个拜耳字母上的上标数字。通常这是代表双星(主要是光学的双星而不是真实的联星),但也是有例外的情形。像是一串的猎户座π1、π2、π3、π4、π5和π6,则是多颗恒星在一起的聚星。
恒星的佛兰斯蒂德命名法与拜耳命名法类似,除了以数字取代希腊字母外,每颗恒星还是以数字和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称结合在一起。
在每一个星座中,数字起初是随著赤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因为岁差影响,现在有些地方已经不合规定了。这种命名法最早出现在约翰·佛兰斯蒂德的Historia coelestis Britannica,是哈雷与牛顿未经约翰·佛兰斯蒂德同意就在1712年出版的。在约翰·佛兰斯蒂德过世後,1725年的最後一版,包含了约3,000颗恒星,比过去的星表都要巨大,准确度也更高。
这种命名法在18世纪获得普遍的认同,没有拜耳名称的恒星几乎都会以这种数字来标记,但有拜耳名称的恒星全部依然继续沿用旧名,而佛氏编号就几乎完全被舍弃不用。有些著名的恒星都是使用佛氏编号标示的,例如,人马座 51(参见太阳系外行星)、天鹅座 61(参见视差),都是采用佛氏编号命名的。
当现代的星座界限在草拟时,有些已经有佛氏编号的恒星被分割到没有被编号过的星座内,或是因为已经有了拜耳的名称,而省略了编号。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佛氏编号只涵盖到在大不列颠可以看见的星星,因此偏向南天的星座都没有佛氏编号。(两个例外是球状星团杜鹃座 47和邻近的波江座 82。)
在佛兰斯蒂德的目录上有些错误的记载,例如,佛兰斯蒂德在1690年记录了天王星,但他没有认出那是颗行星,而将他登录为金牛座 34。
化学命名法(IUPAC有机物命名法),是一种有系统命名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该命名法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规定的,最后一次修订是在1993年。其前身是1892年日内瓦国际化学会的“系统命名法”。最理想的情况是,每一种有清楚的结构式的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用一个确定的名称来描述它。它其实并不是严格的系统命名法,因为它同时接受一些物质和基团的惯用普通命名。
中文的系统命名法是中国化学会在英文IUPAC命名法的基础上,再结合汉字的特点制定的。1960年制定,1980年根据1979年英文版进行了修定。
2017年12月20日,第十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在深圳举办期间,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2017》一书正式发布。
以含有主要官能团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靠近该官能团的一端标为1号碳。
如果化合物的核心是一个环(系),那么该环系看作母体;除苯环以外,各个环系按照自己的规则确定1号碳,但同时要保证取代基的位置号最小。
支链中与主链相连的一个碳原子标为1号碳。
当主链上有多种取代基时,由顺序规则决定名称中基团的先后顺序。一般的规则是: 比较主链碳原子上所连各支链、取代基的第一个原子的原子序数的大小(同位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原子序数较大者为“较优”基团。序数越大,顺序越高. 例如: I>Br>Cl>F>O>N>C
如果第一个原子相同,那么比较它们第一个原子上连接的原子的顺序;如有双键或三键,则视为连接了2或3个相同的原子。
以次序最高的官能团作为主要官能团,命名时放在最后。其他官能团,命名时顺序越低名称越靠前。 例如: -CH2Br>-CH3
这两个基团的第一个原子相同(均为C原子),则比较C原子上所连的原子,分别是Br,H,H(按原子序数由大到小排列)与H,H,H,因为Br>H,所以-CH2Br>-CH3。
位置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官能团的数目用汉字数字表示。
碳链上碳原子的数目,10以内用天干表示,10以外用汉字数字表示。
找出最长的碳链当主链,依碳数命名主链,前十个以天干(甲、乙、丙...)代表碳数,碳数多于十个时,以中文数字命名,如:十一烷。
从最近的取代基位置编号:1、2、3...(使取代基的位置数字之和越小越好)。以数字代表取代基的位置。数字与中文数字之间以 “-”(不加“ ”) 隔开。
有多个取代基时,以取代基数字最小且最长的碳链当主链,并依甲基、乙基、丙基的顺序列出所有取代基。
有两个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时,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数字:一、二、三...,如:二甲基,其位置以“,”(不加“”)隔开,一起列于取代基前面。
当烷烃分子中有几条支链或同时存在两种以上的取代基时,则按取代基英文命名字母顺序排列,使字母靠前的取缔阿吉编号尽量小;英文中表示二、三、四的di,tri,tetra等词缀不参与字母排序。
命名方式与烷类类似,但以含有双键的最长键当作主链。
以最靠近双键的碳开始编号,分别标示取代基和双键的位置。
若分子中出现二次以上的双键,则以“二烯”或“三烯”命名。
烯类的异构体中常出现顺反异构体,故须注明“顺”或“反”。
命名方式与烯类类似,但以含有叁键的最长键当作主链。
以最靠近叁键的碳开始编号,分别标示取代基和叁键的位置。
炔类没有环炔类和顺反异构物。
分子中既有双键又有三键时,名字以烯先炔后,分别标注位置号,碳数写在“烯”前面。
卤代烃命名以相应烃作为母体,卤原子作为取代基。
如有碳链取代基,根据顺序规则碳链要写在卤原子的前面;如有多种卤原子,列出次序为氟、氯、溴、碘。
醚的命名以碳链较长的一端为母体,另一端和氧原子合起来作为取代基,称烃氧基。
醇的命名,以含有醇羟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由这条链上的碳数决定叫某醇,编号时让醇羟基的位置号尽量小;
其他基团按取代基处理。
主链上有多个醇羟基时,可以按羟基的数目分别称为二醇、三醇等。
醛的命名,以含有醛基的最长的碳链为主链,其他部分作为取代基;
决定名称的碳数包括醛基的一个碳。
如果有多个醛基,则以含有2个醛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称二醛。
醛基作取代基时称甲酰基(或氧代)。
以含有酮羰基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此链上的碳数(包括该羰基)称为“某酮”;并把羰基的位置号标在前面,尽量使位置号最小。
如果主链上有多个羰基,可称为二酮、三酮等。
羰基作取代基时称“氧代”。
以含有羧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依照碳数(包括羧基)称为某酸。
主链上有2个羧基时,称为二酸。
以形成酸酐的酸的名称称呼酸酐,再加“酐”字。
(如:CH3CO-O-CO-C2H5——乙酸丙酸酐)
若形成酸酐的两分子酸相同,直接称为“某酸酐”。
以形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称命名,称为某酸某(醇)酯或某醇某酸酯。
若有多个醇或酸分子参与成酯,那么要在相应的醇或酸前面加上数目。
以与氮原子相连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按照该链上的碳原子数称为“某胺”;
若是亚胺,氮原子上的较短烃基视作取代基,命名时称“N-某基”(N表示取代基连在氮上)
环烷烃的命名与烷烃类似,直接在烷类前面加“环”字即可。
环烯烃的命名与烯烃类似,编号由双键先设定为 1 , 2 号碳。
桥环烷烃中,多个环公用的碳原子称为桥头碳;
给碳原子编号,从一个桥头碳原子开始,依照环由大到小顺序编完所有的碳原子;
命名时,先称环的个数,然后在中括号里标明各个环上桥头碳之间的碳原子的个数,数字之间用点分隔,数字的个数总比环数多一个;
最后,按照环系上碳原子的个数,称为“某烷”。
螺环烷烃中,两个环公用的一个季碳原子称为螺原子;
编号从小环开始,1号碳是紧挨螺原子的一个碳原子;
命名时,先称“螺”字,然后在中括号里标明各个环上非螺原子的个数,数字之间用点分隔;
最后,按照环系上碳原子的个数,称为“某烷”。
按照多环烷烃的规则命名,编号时尽量使重键的位置号最小,再把“烷”字换成“烯”或“炔”即可。
苯的卤代物、烷基代物等,先称呼取代基的位置号和名称,再加“苯”字。甲基、乙基等简单烷基的“基”字可以省去。(如:1,2-二甲苯)
苯的烯、炔、醇、醛、酮、羧酸、磺酸、胺基代物等,以取代基的原形作为母体,先称“苯”(表示苯基),再称取代基的原形,编号时以取代基为主链,苯环为支链,与取代基相连的碳为1号碳。(如:苯乙烯)
芳烃的羟基代物称为酚,对于苯来说是苯酚。苯环上直接连有两个羟基时叫苯二酚。
各种芳环系都有不同的名字,其取代物的命名方法和苯环类似。但这些环系一般都固定了编号的顺序(而不是像苯环一样只由取代基决定)。
把杂环看作碳环中碳原子被杂原子替换而形成的环,称为“某杂(环的名称)”;(如:氧杂环戊烷)
给杂原子编号,使杂原子的位置号尽量小。
其他官能团视为取代基。
无机化学命名法遵循IUPAC命名法。此命名法参考了《无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中国化学会),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1993(IUPAC),Nomenclature of Inorganic Chemistry,2005(IUPAC)。还未统一中文命名的名称,以IUPAC英文命名标注,后加括号内有建议使用的中文名称。 本命名法的目的是: 确定元素的名称建立一套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法,使根据这套命名法定出的名称,能够确切而简明地表示无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统一化学命名,避免产生混淆。希望大家遵照此命名法规范命名。
化合物的系统名称是由其基本构成部分名称连缀而成的。化学介词,在文法上就是连缀基本构成部分名称以形成化合物名称的连缀词。 1.化表示简单和化合。如氯原子(Cl)与钠原子(Na)化合而成的NaCl就叫氯化钠,氢氧基(HO—)与钾原子(K)化合而成的KOH就叫氢氧化钾。
2.合表示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与离子相结合,如 CaCl2·H2O叫一水合氯化钙,H3O+叫水合氢离子。
3.代表示取代了母体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如ClCH2·COOH叫氯代乙酸;NH2Cl叫氯代氨;NHCl2叫二氯代氨;H2S2O3叫硫代硫酸(表示硫(或硒、碲)取代氧);HSeCN叫硒代氰酸。
4.聚表示两个以上同种的分子互相聚合,如(HF)2叫二聚氟化氢 (HOCN)3叫三聚氰酸(NaPO3)6叫六聚偏磷酸钠。
基和根是指在化合物中存在的原子基团,若以共价键与其他组分结合者叫做基,以离子键与其他组分结合者叫做根。一般的基名和根名 基和根一般均从其母体化合物命名,称其为某基或某根。 NH3:氨,NH2—:氨基H2SO4:硫酸,HSO4−:硫酸氢根,SO42−:硫酸根H2SiF6:氟硅酸,SiF6−:氟硅酸根 H2C2O4:草酸,C2O42−:草酸根
特定的基名和根名 基和根也可以联缀其所包括的元素名称来命名,价已满的元素名放在前面,未满的放在后面。 HO—:氢氧基HS—:氢硫基 个别的基和酸,为了命名简便起见,给有特定名称。无机化合物中常用的特定根、基名称不多,在这里全部列出如下: 羟基:HO—<也可以称作氢氧基,羟(音qiǎng)> 巯基:HS—<也可以称作氢硫基,巯(音qiú)> 羰基:OC=<羰(音tāng)>氰基:NC—<氰(音qíng)> 叠氮基:N3—铵根:NH4+<铵(音ǎn)> 酰基:含氧酸分子中去掉—OH基后剩下的基叫做醯基,酰(音xīan)。 某酸的全部—OH均已去掉时,就从酸名命名为某酰(基);如果只去掉m个—OH基,则称为某酸m酰(基),基字通常可以略去。
酰基:含氧酸分子中去掉—OH基后剩下的基叫做醯基,酰(音xīan)。 某酸的全部—OH均已去掉时,就从酸名命名为某酰(基);如果只去掉m个—OH基,则称为某酸m酰(基),基字通常可以略去。 例如: H3PO4:磷酸 H2PO3—:磷酸一酰(基) HPO2=:磷酸二酰(基) HPO≡:磷酰(基) HNO3:硝酸 NO2—:硝酰 HNO2:亚硝酸 NO—:亚硝酰 H2C2O4:草酸 HC2O4—:草酸一酰 C2O2=:草酰(基)
元素的离子元素的离子,根据元素名称及其氧化态来命名。 Cl−:氯离子I−:碘离子H+:氢离子Na+:钠离子Zn2+:锌离子Al3+:铝离子Fe3+:铁离子 Fe2+:亚铁离子,带电原子团带电的原子团,已如上述成为某根,若需指明其为离子时则称为某离子或某根离子: NH4+:铵离子HSO4−:硫酸氢根离子 SO42−:硫酸根离子SiF6−:氟硅酸根离子PO43−:磷酸根离子
亚:比常见的基少含一个氢原子而多一个化合价的基,用词头“亚”表示 如:NH2—叫氨基;NH=叫亚氨基。
过:—O—O—称为过氧基,—S—S—称为过硫基。
酸根中含有氧原子的酸。皆含有X—O—H键,有的亦含有X—O键等。
根据酸中含氧与否,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含氧酸种类繁多,有正酸、原酸、偏酸、亚酸、次酸、高酸、连酸、过氧酸、同多酸、杂多酸、某代酸(代氧,如硫代硫酸)、某取代酸(取代羟基,如卤磺酸)等。 如:H2SO4硫酸、H3PO4磷酸
在含氧酸中,由同一元素生成的各种组成元素相同的酸,可按其中所含氧原子数多少按顺序冠以高、(正)、亚或次。其中最常见的酸定名为(正)某酸,比它氧原子数多的冠以高字,比它少的冠以亚字,更少的冠以次字。 如 HClO4高氯酸、HClO3氯酸、HClO2亚氯酸或HClO次氯酸
含氧酸根的化合价与其中氧原子数相同的酸,称为原酸。命名为原某酸。 比如: H4SiO4原硅酸
正酸缩去一水分子而成的酸,称为偏某酸。 例如: H2SiO3(偏)硅酸
由两个简单含氧酸缩去一分子水。通常命名为焦酸,也有称重酸。 如: 2H2SO4-H2O=H2S2O7(焦硫酸) 2H2CrO4-H2O=H2Cr2O7(重铬酸)
判断含氧酸的强弱的方法: 将含氧酸改写成 (OH)mXOn的形式 例如 H2CO3 改写成 (OH)CO 根据n的值的判断含氧酸的强弱 如果n=0,则为极弱酸 如 HClO -----(OH)Cl 如果n=1,则为弱酸 如 H2SiO3 ----(OH)2SiO 如果n=2,则为强酸 如 H2SO4 ---- (OH)2SO2 如果n=3,则为超强酸 如 HClO4 ---- (OH)ClO3
由简单含氧酸构成的盐,包括酸式盐 碱式盐 正盐 比如硫化钠,碱式碳酸铜 亚硫酸钠等。
命名时,阴离子在前,阳离子在后。
对于中性和阳离子配合物,首先命名配体,词尾缀以“合”字与金属名称相连,在金属名称之后附加括号的罗马数字,标明氧化态。 有不同配体时,在配体名称之间以中圆点(·)分开。
配体的次序是负离子在前,中性分子在后;无机配体在前,有机配体在后。
相同配体多于一个时,前缀倍数词头二、三等标明简单基团如氯、硝酸根、水等的数目;对于较复杂的配体如氨基乙酸根H2NCH2COO-、三苯基膦P(C6H5)3等的名称,倍数词头所标的配体加以括号,以免混淆。
阴离子配合物的命名规则相同,但在金属名称后面缀以“酸”字。
配合物中含有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金属原子的桥配体时,用前缀μ表示,例如: 除系统命名外,配合物也有用俗名命名的,例如K4【Fe(CN)6】称为亚铁氰化钾。
许多普通离子,如CrO?、WO?、SO?、PO?等皆是配离子,因为它们既有中心原子的构型,也有一部分配位键,但它们一向是以普通化合物命名,故不采用系统命名。
又如,PF5和SiF4中没有配位键,为普通化合物,当P和Si与F-以配位键结合形成配离子【PF6】-和【SiF6】2-时,则应命名为六氟合磷酸根离子和六氟合硅酸根离子。
R-S系统命名法最初是由R、S、Cahn(伦敦化学会),c.k.Ingold(伦敦大学学院)和V.Prelog(苏黎世,瑞士联邦工学院)于1950年提出,1970年被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协会(IUPAC)所采用的。
R-S系统命名法 R-S系统具体命名法如下:当连接到中心碳原子上的a、b、c、d是不同基团时,分子是手性的。假设分子中四个取代基按CIP顺序规则以a>b>c>d顺序排列,如果将最小d基团置于离观察者最远的位置,按a-b-c的先后顺序观察其他三个基团,观察到a→b→c是顺时针方向,则这个碳中心的构型被定义为R(拉丁文rectus);否则就认定为S(拉丁文sinister)。如果将R-S系统命名比喻为驾驶汽车的方向盘就很形象,也就容易理解了。以这个规则来观察乳酸、丙氨酸、甘油醛,不难看出它们的绝对构型可认定如下:D型的甘油醛和乳酸为R构型,天然的氨基酸如丙氨酸则是S构型。
除上述中心手性外,还有另一种不对称性因素称为轴手性(axial chirality)。以联萘酚为例,它是有空间位阻的联芳基类化合物,其手性是由于连接两个芳基的C—C单键(C1-C1')的旋转受阻而产生的。只要其位阻足够大,就可能以两种形态存在,称为阻转异构体(atropisomer)。这类结构可以看做是中心手性的延伸。沿着C1-C1'轴方向看,比较靠近观察者的碳中心C1上的两边的基团在优先顺序中排在头两位:另—端C1’的两边基团排在第3位和第4位。应指出的是,从C-C轴哪一端观察结果都是一样的。如图所示,从C1-C1’轴方向或从C1’-C1轴方向来观察,按中心手性体系的相似规则来认定,得到一致的结论。
因此,在本例中14具有R构型。由于C—C轴的旋转受阻而产生的手性化合物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合成的。
如前所述,和它们的镜像不能重合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实物分子与其不能重合的镜像分子彼此称为对映体。但如果分子中含一个以上手性中心,就有可能出现另一种称为非对映体的立体异构现象。非对映体定义为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但彼此不是实物和镜像的手性化合物。因此,如图1—7所示,对于2—氯—3—羟基丁烷而言,可以画出四个不同的结构:两对对映体化合物,四个非对映体化合物。
用R-S命名系统来表达分子中的不对称碳原子的绝对构型,优点是比较可靠,已被广泛接受。但也有不是之处,即它不能反映立体异构体之间的构型关系。因此在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中,许多命名习惯上仍用D、L来表示。
在Fischer投影式中,当d基团出现在竖立键上时,由于竖立键是背向纸面,d基团刚好是位于远离观察者的方向,此时如果基团次序为a>b>c>d时:
如果待标记分子的Fischer投影式中d基团是在横键上,则因这个是伸出于前方而不在远离观察者的位置上。此时依次轮看a,b,c时,如果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则代表的是R构型,反时针方向则代表S构型。这于d在竖立键上时的结论正好相反。
首先命名()之中的物质名称,再在此物质名称之前加一“聚”字即可。
Z,E命名法亦称Z,E标记法。首先根据次序规则比较出两个双键碳原子上所连接的两个原子或基的优先次序,当两个原子上的“较优”原子或基处于双键的同侧时,其构型用Z(德文zusammen,同一侧之意)表示,称为Z式。“较优”原子或基在异侧时,其构型用E(德文entgegen,相反之意)表示,称为E式。然后在相应烯烃名称之前分别冠以“(Z)-”或“(E)-”,即得全称。
帕斯卡命名法指当变量名和函式名称是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单词连结在一起,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而构成的唯一识别字时,用以增加变量和函式的可读性。
单字之间不以空格断开或连接号(-)、底线(_)连结,第一个单词首字母采用大写字母;后续单词的首字母亦用大写字母,例如:FirstName、LastName。每一个单词的首字母都采用大写字母的命名格式,被称为“Pascal命名法”,源自于Pascal语言的命名惯例,也有人称之为“大驼峰式命名法”(Upper Camel Case),为驼峰式大小写的子集。
程序代码public void DisplayInfo();
string UserName;
二者都是采用了帕斯卡命名法。
在C#中,以帕斯卡命名法和骆驼命名法居多。
C#中的编码惯例中,给公共成员变量(public)、受保护的成员变量(protect)、或内部成员变量(internal)命名时,应使用帕斯卡命名法,如score、name、Status均为有效的成员变量名;私有成员变量(private)必须以骆驼命名法命名,并以一个下划线开头。
1“Pascal命名法”可视为一种命名惯例,并无绝对与强制,为的是增加识别和可读性。一旦选用或设定好命名规则,在程式编写时应保持格式的一致性。
骆驼式命名法(Camel-Case)又称驼峰式命名法,是电脑程式编写时的一套命名规则(惯例)。正如它的名称CamelCase所表示的那样,是指混合使用大小写字母来构成变量和函数的名字。程序员们为了自己的代码能更容易的在同行之间交流,所以多采取统一的可读性比较好的命名方式。 正如它的名称所表示的那样,是指混合使用大小写字母来构成变量和函数的名字。驼峰命名法跟帕斯卡命名法相似,只是首字母为小写,如userName。因为看上去像驼峰,因此而得名。
有些程序员喜欢全部小写,有些程序员喜欢用下划线,所以如果要写一个my name的变量,他们常用的写法会有myname、my_name、MyName或者myName。这样的命名规则不适合所有程序员阅读,而利用驼峰命名法来表示,可以增加程序可读性。例如,下面是分别用骆驼式命名法和下划线法命名的同一个函数: printEmployeePaychecks();
print_employee_paychecks();
第一个函数名使用了骆驼式命名法——函数名中的每一个逻辑断点都有一个大写字母来标记;第二个函数名使用了下划线法----函数名中的每一个逻辑断点都有一个下划线来标记。
骆驼式命名法在许多新的函数库和Microsoft Windows这样的环境中使用得相当多。另一方面,下划线法是c出现后开始流行起来的,在许多旧的程序和UNIX这样的环境中,它的使用非常普遍。
骆驼式命名法就是当变量名或函数名是由一个或多个单词连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唯一识别字时,第一个单词以小写字母开始;从第二个单词开始以后的每个单词的首字母都采用大写字母,例如:myFirstName、myLastName,这样的变量名看上去就像骆驼峰一样此起彼伏,故得名。
骆驼式命名法(Camel-Case)一词来自 Perl 语言中普遍使用的大小写混合格式,而 Larry Wall 等人所著的畅销书《Programming Perl》(O'Reilly 出版)的封面图片正是一匹骆驼。
骆驼式命名法的命名规则可视为一种惯例,并无绝对与强制,为的是增加识别和可读性。
变量一般用小驼峰法标识。驼峰法的意思是:除第一个单词之外,其他单词首字母大写。譬如
int myStudentCount;
变量myStudentCount第一个单词是全部小写,后面的单词首字母大写。
常用于函数名。
相比小驼峰法,大驼峰法(即帕斯卡命名法)把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也大写了。常用于类名,属性,命名空间等。譬如
public class DataBaseUser;
该命名法是在每个变量名的前面加上若干表示数据类型的字符。基本原则是:变量名=属性+类型+对象描述。如i表示int,所有i开头的变量命都表示int类型。s表示String,所有变量命以s开头的都表示String类型变量。
Windows应用程序采用匈牙利命名法定义变量名。该命名法因微软公司程序员CharlesSimonyi(查尔斯·西蒙尼)而得名,以纪念这位传奇式人物。Charles Simonyi是MS Office的首席设计师,发明了匈牙利命名法,现是微软公司6位顶级设计师之一。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应用程序和系统软件的开发中。 [5]
这种命名法的出发点是把变量名按“属性+类型+对象”的描述顺序组合起来,以使程序员作变量时对变量的类型和其他属性有直观的了解。 [5]
变量名=属性+类型+对象描述
其中每一对象的名称都要求有明确含义,可以取对象名字全称或名字的一部分。命名要基于容易记忆容易理解的原则。保证名字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
变量与模块的命名相似,不仅需明确其意义,还要注意规范和合法性,合法性原则如下: [2]
①标识符必须以字母或者下划线开头,其他可以是数字、字母、下划线。 [2]
②标识符中的字母不限大小写,但大小写意义不同。 [2]
③标识符的有效长度是31个字符。 [2]
变量命名的规则如下: [3]
①变量名区分字母的大小写,因此B与b表示的是不同的变量。 [3]
②变量名只能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成,且必须以英文字母开头。例如:b,b1,b1a都是合法的,而1b,b,b.2,{b}都是不合法的。 [3]
③变量名长度不得超过最大长度限制,超过的部分将被忽略。不同的MATLAB版本,变量的最大长度限制是不同的,用户可以使用 namelengthmax函数得到该用户使用的 MATLAB版本所规定的变量名长度。 [3]
④关键字(如for、end和if等)不能作为变量名。常量是指那些在 MATLAB中已预先定义其数值的变量,也称预定义变量。变量命名时应尽量避开这些预定义变量。 [3]
变量的命名规则变量的命名规则如下: [4]
(1)变量名只d1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成,其中不能有小数点和空格。 [4]
(2)变量名不能与VB的保留字相同,也不要与过程名和符号常星名相同。 [4]
(3)变量名必须以字母开头,其字符个数不得超过255个。 [4]
(4)变量名不区分大小写。 [4]
分段命名土壤的方法。例如在土壤系统分类中,从亚类至土纲为一分段,土系命名为独立的分段。
在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制中土壤命名以土类为基本名称,将亚类、土属、土种、乃至变种名称作为逐级“形容词”进行连续命名。
一以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粒级定岩石的主名,即基本名;含量介于50%~25%的粒级以形容词“××质”的形式写在基本名之前;含量在25%~10%的粒级作次要形容词,以“含××”的形式写在最前面;含量小于10%的粒级一般不反映在岩石的名称中。
二假如碎屑岩的粒度分选较差,所含粒级较多,但没有一个粒级的含量是大于或等于50%,而含量在50%~25%的粒级又不止一个,这时则以含量为50%~25%的粒级进行复合命名,以“××—××岩”的形式表示,含量较多的写在后面。其他含量少的粒级仍按第一条原则处理。
三若碎屑岩的粒度分选更差,不但没有含量大于50%的粒级,而且含量为50%~25%的粒级也没有或者只有一个,则应将此岩石的全部粒度组分分别合并为砾、砂和粉砂三大级,然后按前两条原则命名。
新生婴儿出生,由父母命名,方法有多种,多取吉祥、美好之意,
或以婴儿出生时发生的大事、新鲜事命名,如成吉思汗出生时,正值其父也速该战胜塔塔儿部,俘获其首领铁木真,遂取名铁木真,以志具武功;
或以突发事情命名,如成吉思汗子术赤是其母从蔑儿乞部救归途中所生,故名,有突然降生于世之意;
或以特征命名,如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阑豁阿,有美妇之意;
或以族属命名,如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之一子,因是娶孕妇所生,取名札只刺歹,有外姓人之意。
或以身世、地位命名,如伯颜(富人)、那颜(官人);
或以特长命名,如拔都(勇士)、蔑儿干(善射者)等等。
有时父母根据自己的爱好给婴儿命名。她命名时宴请四邻、亲友。
自喇嘛教传入蒙古后,有的则请喇嘛命名,如鄂齐尔(蒙语意为金刚),布尔罕(蒙语意为佛),故名具有宗教含义。
除命名外,有时也以反映其社会地位的尊号或荣衔称之,如尊号成吉思汗、杯禄汗;封号达尔汉、吉囊等等。故蒙古人常常一人有几个称呼。明代以后在汉族的影响下,蒙古人也有取汉名的。
螺钉和螺母的装配工具命名法
变量名、常量名、函数名、数组名等等,都是为了区分程序中不同的实体、人为起定的名字。通常把这些名字叫做标识符。 标识符的命名规则如下:标识符可由三类字符:字母、下划线、数字组成;标识符只能由字母或下划线开头;标识符不能具有二义性;标识符有长度要求,在起定的名字中!超出长度规定的部分将被截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