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被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始于斯宾塞 · 英国,《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他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广义的课程定义--
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定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作为独立学科出现--
博比特《课程》,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著作
学科课程(重知识)--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分科组织教学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活动课程(重兴趣)--又称经验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杜威、克伯屈
*我国古老的学科课程是: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古老的学科课程是:七艺(三科四学:修辞、文学、辩论法
几何、算术、天文、音乐)
分科课程--单科形式,是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学科整合
必修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选修课程--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国家课程--教育部--反映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确保国民共同基本素质
地方课程--省级教育厅--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语、数、英...)
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
(演讲口才课、文化素养、艺术鉴赏)
研究型课程(重视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有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完成的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特征是计划性--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课程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特征是无法估量--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课程
相关课程--多种学科在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但又维持各学科原本的独立状态
--数学与化学、语文与历史...
融合课程--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学科,
合并后原来的科目不在单独存在
--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融合为生物学
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的内容形成的课程,在范围上比融合课程更大
--社会研究课融合了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
核心课程--以个人或社会生活现实问题为核心,将其他学科围绕核心组织起来
由一位老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设计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专家提出的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
领悟的课程--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交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代表:
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巴格莱--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夸美纽斯--“泛智”主义课程理论
斯宾塞--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其主要观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指以学习者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学习者的活动来解决问题,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其主要观点--
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中心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其核心论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其主要观点--
1.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是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包括: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包括:
对学生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
概念:依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
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地位/作用: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
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
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也称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核心)
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其中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概念: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地位/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核心)、
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实施建议、附录
概念: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
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试听材料。
地位/作用: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是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
是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
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又称为课本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螺旋式
直线式
口诀:科学思想有基础 适用统一表衔接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
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的大多数学校的
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达要确切
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
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教师要正确使用教科书,必须做到:
口诀:尊重设计充分利用 引进补充指导学生
1.尊重教科书、整体把握教科书
2.重点设计教科书
3.充分利用教科书
4.及时引进新知识
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
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纵向组织--也称序列组织,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横向组织--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强调知识的广度,关心知识的应用
直线式和螺旋式
概念: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经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获得
3、开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和利用校外资源
6、建立资源数据库
课程开发的概念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与需求
学科特征
概念: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
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代表人物--泰勒 · 美国--课程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四个基本问题构成“泰勒原理”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
概念: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代表人物--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
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定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忠实取向--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
相互调适取向--设计好的课程计划可以变动
创生取向--在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
教师的特征
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课程评价的内涵
人物--泰勒
以目标为中心
人物--斯克里文
重结果/目标,更重过程
关注预期的结果和非预期的结果
CIPP评价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98年准备新课改
2001年进入实验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选择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包括--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
在学习观上强调--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社会互动性
在教学上的意义是--
提倡研究性学习、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在学习方式上,我国借鉴其“自主、合作、探究”
代表人物:多德纳
主张每个人的优势领域不同
*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
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倡导三维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乐于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习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观念的变革
重点在科一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传统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是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
均衡性--课时比例均衡,强调比重
综合性--设置综合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
选择性--给学生选择课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