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目前,全国有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
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国家还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 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
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的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