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两极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
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革命性、同盟性、内向性、过渡性
由革命性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国建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1954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中苏关系恶化,中美敌对
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两个拳头出击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批非洲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一条线、一大片
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立。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4
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美苏争霸处于劣势
陷入越战的泥沼
综合国力提升
中苏关系恶化
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1971年乒乓外交
1972年尼克松芳华
1979年中美建交
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国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
1997年,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立博鳌亚洲论坛
中国还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了金砖国家机制,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拓宽领域,妥善处理分歧
推行亲、诚、惠、容的理念和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团结协作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推进构建对话而不是对抗,结伴儿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倡导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
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