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建设
考点二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基本方针及标志意义
(1)-(3)论述如何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4)-(5)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6)-(10)是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如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核心、领导一切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考点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
存在什么性质的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
考点四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处理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根本利益对立
解决敌我问题
专政的解决方法
根本利益一致
解决是非问题
讨论、批评、说服教育
“团结一批评—团结”的方针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民主集中制原则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长期共夺、互相监督”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主要是指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大海重(中)央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工农国科
战略步骤:“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科学技术方面: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
教育事业方面
文化工作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毛泽东: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周恩来: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主体: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
补充: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
主体:计划生产
补充: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主体:国家市场
补充: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法治,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执政党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