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子主题
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激化
3.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4.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过际局势日益紧张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支持
6.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7.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1914马恩河战役,速决战破产
日本对德宣战,二十一条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得胜利
1916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1916日德兰海战
中美加入协约国
俄国十月革胜利,1918退出
子主题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
动摇了欧洲优势地位,开始改变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改变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德国及其同盟国承担战争罪责,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在宰割中国,抑制英国日本基础上确立了由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性组织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坚持“全体一致”原则
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联为联合国提供经验
1895年工人阶级斗争协会无产阶级政党雏形
1898年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一大形式上建党,组织涣散,思想上不统一
1900年《火星报》思想和组织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会议,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列宁主义诞生
俄国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壮大,由于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无产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
1903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布尔什维克党逐渐成熟,并且注意发动农民,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③“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经济: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
(2)阶级: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
(3)政治: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矛盾尖锐。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4)阶级:无产阶级壮大
(5)组织:布尔什维克党成熟
(6)思想: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7)群众:工农联盟
(8)导火线(外部):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反动统治摇摇欲坠,加速革命到来。
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革命道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革命阶段: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革命方式:由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
1861年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俄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士兵要求“和平”
工人要求“面包”
农民要求“土地”
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与列宁主义的正确指导
1917年3月二月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战争
工兵代表苏维埃:四月提纲
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
苏联式的革命道路:以城市为中心
对社会主义运动: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
对国际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对半殖民地的解放斗争,改变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
对世界历史: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
①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③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
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促进马列主义传播并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民族独立、解放的道路
苏联模式1928-1991年
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流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
特点: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经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
消极:损害了农民积极性,积极:最大限度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消极: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①农业: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家所有;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③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①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探索道路。粮食产量增加,工业生产恢复
②苏联政权政权稳定,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列宁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是在追随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与俄国社会现实相结合,体现了列宁历史唯物主义的求实态度.。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①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①所有制:前者单一公有制,后者多种所有制并存;
②经济调节手段:前者行政指令、计划,后者市场;
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③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
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2: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3: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排斥市场,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日益僵化。
优先发展重工业,指令性计划经济,片面追求高速度
①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应比例协调发展;
③要注意调动生产积极性,发展成果要惠及人民;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应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来发展经济
苏维埃国际联盟的成立: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俄罗斯
国家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物质条件,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计划经济逐渐僵化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与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持续发展
1928-1991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五年计划
农业集体化,加入集体农庄,向国家更多的粮食,农业为工业无私奉献
所有制:单一公有制
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
建设方针: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化
一战和十月革命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民主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人民的民主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
中国: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后中共继续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
印尼共产党领导反荷兰斗争
越南的反法斗争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印度在甘地和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同级的武装起义,但是遭到了荷兰的残酷镇压
1927年,苏加诺等成立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者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资产阶级开始是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
指导思想: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斗争
影响:扩大了广大人民群众,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主自尊心和自信心
时间1918-1923
1. 埃及人民在扎格鲁尔为首的民主主义政党华夫脱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罢工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让步承认埃及独立
2. 1922年2月,埃及宣布独立为君主立宪国家,此年颁布宪法,但英国仍然保留多项特权
3. 扎格鲁尔又领导了华夫脱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
时间1923-1926
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在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班牙、法国殖民军扼杀
1935-1941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志败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国家独立。
性质: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阿根廷工人举行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治理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领导人:桑地诺
目标: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
过程:1925奶奶,桑地诺领带游击队,于美国扶持的反动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国在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领导人:卡德纳斯
对内推行土地改革,组成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注意,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日本、意大利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德国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自我调节
德国、日本:对外扩张
德、日军国主义传统
英法绥靖政策
特征:极端民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亚洲: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非洲: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欧洲: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亚洲:1937年“七七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全面爆发(东方主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战争扩大到全球阶段
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2年6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5年德、日投降,二战结束
Summary
Summary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对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五大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的原则
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安全理事会)
雅尔塔体系
Summary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