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是在教练员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与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育活动。
负荷(亦称负载或载荷)是指设备或组织在单位时间担负的工作量或某一物体承受的重量。
在体育语境下,运动负荷是指运动者在体育教学、健身锻炼、竞技运动等活动中,在一定时间里完成的活动及其承受的运动量度。
竞技负荷则是那些为了参加比赛并将创造理想运动成绩作为最高目标,而发展专门竞技能力的特定人群进行运动时所承受的运动负荷。
竞技负荷又包括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
训练负荷是运动者在训练活动的单位时间里完成或承受的工作量度,
比赛负荷是运动者在比赛活动中完成或承受的工作量度。
人体运动的过程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产生联系的过程,其动力机制是机体的能量供应和能量利用。为了提升人体运动的能力,专门、系统、科学的运动训练能够帮助人体提高能量物质的储备,同时不断提高机体能量供应和能量利用的能力。
同样,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方式、比赛方式决定了运动员的能量代谢主要方式不同也就对运动员承受特定的负荷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图6-2-1)。
在运动训练活动中设计与施加运动负荷的基础是人体一旦承受外部一定的阻力或载荷,负荷能动地发挥其刺激功能,于是人体才会产生必要的、有意义的应答,这个应过程就是适应过程。适应的结果是通过机体的生理学、生化学、心理学、训练学的改变来予以体现的。
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不仅遵循着适应的机制,也遵循着“刺激-能量消耗一疲劳产生一负荷取消一超量恢复”的机制和规律。“刺激一适应一恢复”这一模式主导与促进着运动训练活动。
竞技状态就是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准备与现实状态,而最佳竞技状态则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或表现最佳竞技水平时所处的现实状态。竞技状态具有时相性、相对性和可控性等基本特征。
竞技状态的时相性(即周期性)
竞技状态的“周期性”特征决定了它的“相对性”。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需要培养的,并且是能够控制的。
运动方式是关于运动项目的运动形态、技术形态的描述,也就是对动作方式和项目特征的描述。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实施必须考虑到不同的运动方式和专项特征。
运动训练过程具有长期性、阶段性的时空特点。任何运动员必须经过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目标,从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再到最佳竞技阶段以及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都有不同的负荷施加。所以,我们在长期的运动训练活动中,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负荷的设计与施加都必须结合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的目标、内容来进行,这样才能够持续、科学、有效地促进运动员机体生物学改善与训练学上的竞技能力发展。
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是长期的、持续的专门活动,又是分阶段组织实施的。全程性多年训练活动的总目标、总任务和不同时期阶段的分目标、分任务是训练活动设计首先必须考虑和明确的要素。因为人体运动适应过程和运动能力发展是一个渐进性、阶段性的变化过程,所以我们的训练活动必须通过设计不同时期与阶段目标任务下的不同层级的负荷来实现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目标与任务。
在训练负荷设计中,不同阶段的周、天训练次数、每天训练时间,完成专项技术的单个和成套动作次数都有非线性的递增变化。
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训练目标的递进或变化,训练内容的变化和多样化,训练方法的专门性与多样性都对训练负荷的设计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不同负荷水平也必须与训练内容相匹配,由此实现训练的总体目标。当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确定后,训练方法就成为运动负荷设计与实施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运动员的形态学、机能水平、心理水平及其特点不同,承受不同负荷的条件和能力也不相同。训练量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及其对机体的作用都必须与运动员的性别与年龄相适应。如果与目标、形式、内容和运动员的性别、年龄脱节,运动员机体的应答就不能产生相应的良性效应,或者产生过度疲劳,乃至直接引发伤病等现象。
运动员训练中的疲劳是在训练活动中,训练负荷的施加与承受过程中,机体能量物质消耗发生后的必然产物。训练的过程就是承受负荷与适应疲劳与恢复的过程。
恢复不仅发生在运动之后,也发生在运动之中。恢复形成与发生的这一特性既是机体自我保护与防御机制的必然,也是运动训练活动持续进行之所需。所以,训练负荷的设计与应用必须考虑到机体疲劳的程度和恢复的水平,特别是要考虑到运动员激烈或竭力运动后的修复能力。
运动疲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伤病。
运动训练活动中,除了性别、年龄和专项特征等要素影响着运动负荷之外,运动场地和器材也是影响运动训练量和质的重要因素。在训练目标、内容、方法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场地器材的条件。因为场地器材的形态、规格和质地对训练内容的完成,训练方法的运用会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影响训练负荷的设计。
(一)深刻分析与认识专项特征
(二)深入了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需要
(三)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的训练负荷特征
(四)科学构建训练负荷节奏模式
(五)紧密结合赛事组织特点安排训练和比赛负荷
按照运动员生长发育水平、训练与比赛的目标任务和竞技水平,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竞技活动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和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
对运动训练活动及其成效进行的检查、评价和调控称为运动训练监控。
运动训练负荷监控是运动训练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训练方法手段和身体练习的数量与强度、机体适应程度及其影响的监控,其中重点是对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监控。
训练负荷监控的主要作用首先是运用生理生化学、心理学和训练学的理论和技术对训练活动中运动员机体因负荷引起的生理生化、心理变化和竞技能力水平变化进行诊断评价。其次是对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性与效果,对机体适应水平、恢复效果等进行诊断评价。第三是实现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技能、战术的规范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诊断评价。第四是通过训练负荷监控,辅助教练员评价训练效果,并为训练计划的临时性调整和未来训练计划的制订与修订提供参考和依据(
运动训练负荷的生物学评定主要以记录运动员在不同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产物的变化情况来反映运动负荷的大小。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较为实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监控与评定训练负荷的指标主要有心率、血压、血乳酸、血尿素、血红蛋白、尿蛋白等,
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训练者的心率也会升高。心率与训练强度之间基本上是呈线性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运动时的心率来推测训练强度的大小。
大量的研究证实,运动中乳酸的生成与训练强度密切相关,所以通常用血乳酸来评定运动负荷的强度、训练效果和代谢功能。
运动时,尿蛋白的分解代谢加强,尿素生成增多。一般运动在30分钟内,血尿素的变化较小,只有在长时间较大强度的运动时,血尿素的变化才比较明显。
(一)动机
(二)认知
(三)情绪
(四)注意力
(五)主观感知
训练负荷评价既有训练量指标,包括以小时或里程计算的工作总量、训练课的数量等,也有训练强度指标,如速度、运动的速率、通过训练段落与距离的时间、在力量性素质培养过程中负重的大小等。主要指标有时间、次数、组数、距离、重量等。
专项训练负荷包括负荷的专项性、供能系统的主导性、专项技术的复杂性与难度、动作技术完成的协调性等。负荷的专项性是指运动员训练中的专项性质及其与比赛符合的量和强度
以发展和表现力量、速度、耐力为主要竞技能力的体能主导类项群,因为运动方式和比赛方式的特殊性,疲劳程度、恢复时间长短的特殊性,无论是初级水平,还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施加都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进行的。
在基础训练阶段,体能主导类项群各项目的训练负荷总体上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学习与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多种运动能力为主要目标,主要采用阶梯式递进的训练负荷模式,课、周的训练时间、次数逐渐增加。进入专项提高阶段,运动员身心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每课、每周的训练时间、次数增加,上训练强度的次数也有所增加,这一阶段训练负荷总趋势主要可采用递增波浪式模式。进入最佳竞技阶段,运动员的任务是根据比赛次数、重要比赛及赛事性质、伤病及其状况来决定训练负荷,跳跃式和波浪式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负荷模式。
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的训练负荷则是通过训练量的适当降低和训练强度的必要保持的波浪式负荷模式为主
速度性项群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是以尽可能高的强度完成比赛,因此其训练负荷设计应以不断提高训练强度为核心。对于已达到熟练掌握专项技术技能的最佳竞技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说,他们的专项训练则应采用大强度负荷,以巩固技能,提高体能。快速力量性项群的运动员进行专门练习和专项技术练习时大多以保持较高训练强度为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训练中首先必须遵守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负荷原则,即训练强度是其训练负荷的核心。由于该项群所属项目的运动方式大多为周期性运动,训练内容相对集中,于是训练负荷较大。在训练中,要努力提高对于训练负荷完成质量细微变化的敏感度。通过变换训练内容、变换负荷节奏来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担,保证训练质量。
这一项群各类项目主要通过动作(套路)的难度和艺术表现力来决定成绩,所以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都是通过单个、成套动作的完成数量与质量来予以实现。尤其是在赛前准备时期,体能匹配对训练强度的提高产生直接影响。
总体而言,采用逐渐增加训练负荷和逐渐减少训练负荷的“波浪式”施加模式。在基础训练和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负荷多通过“训练量”的施加,达到动作技术掌握与稳定的目标。最佳竞技阶段训练负荷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高难动作数量、优质套路及其在总数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增加,应注意负荷后的适宜恢复。
在这一项群中,表现准确性项群所属项目的运动方式和比赛方式特征要求运动员精细地完成技术水平与保持高度的心理稳定性,应以适宜强度进行技术训练,以中等量度的训练负荷进行体能发展。其中,以上肢为主的身体托举枪和弓的时间长短对于运动员长时间保持身体稳定程度及瞄准与击发精细程度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无论是托举还是瞄准都与击发这一精细动作相连,决定其击发效果的首要因素是注意力、稳定性水平。所以,在这一项群的训练负荷安排中,负荷的增加要密切结合运动员的技术与心理的适应水平而定在技心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中,技术训练和心理训练占比要远大于体能和战术训练所以学习与掌握、改进基本技术训练中安排中等强度的负荷是适宜的。在运动训练中侧重于改进和提高技术,提高击发的稳定性时可采用大、中、小相结合的负荷安排,以中等负荷为主体进行训练。在大负荷的训练后,要积极采取有力的恢复措施消除精神和体力的疲劳,为运动员机体机能的恢复和提高奠定基础。
技战能主导类项群包括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和轮换攻防对抗性4个子项群。
技战能主导类项群所属项目的训练负荷安排是以准确、有效完成动作技术和灵活执行战术方案为前提的,其负荷内容与负荷节奏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在准备期阶段,更多地追求较大训练量的技术训练。在强化期阶段则是注意提高追求技术训练的强度。在赛前应非常注重模拟对手或者适应专门比赛环境的训练,其训练强度接近比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