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知觉,记忆,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需要,动机,兴趣,爱好
能力,气质,性格
1879年 德 冯特(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
1882年 德 普莱尔 《儿童心理学》(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客观性原则(最重要的)
活动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观察法(最基本)
问卷法(又叫书面调查法)
谈话法(又叫口头调查法)
活动产品分析法(又叫作品分析法)
测验法(又叫心理测验)
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亦称现场实验)
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为教师进行自我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有助于树立正确科学的儿童发展观
有助于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有助于教师参与研究工作
有助于儿童社会工作者顺利开展工作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学前儿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生长过程
从不齐全到齐全
从笼统到分化
从具体到抽象
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从零乱到成体系
发展的连续性
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的方向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爱模仿
思维靠行动
活泼好动
思维具体形象
初步具有规则意识
好学好问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个性初具雏形
遗传素质
生理成熟
家庭
学前教育机构(主导作用)
大众传媒
对物的活动
对人的活动
生理成熟
头尾法则: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中心法则:近远规律
大小法则:先发展大动作,再发展精细动作
正反原则:正面的动作先发展,反面的动作后发展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环境决定论
成熟 、 物理环境(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 、 平衡化
客体永久性
思维的刻板集中化、自我中心性、 不守恒、 思维不可逆、 泛灵论
可逆性、 守恒性、 去自我中心性、 具体形象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初中级阶段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进行能假设—演绎推理(归纳整理)、 思维具有可逆性 补偿性 灵活性
图式
同化
顺应
平衡
心理起源于
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
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体系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指向性、集中性
侧耳倾听
聚精会神的看电视
屏息(屏气凝神)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态度情绪和精神状态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
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要明确
间接兴趣要积极培养
无关因素的干扰要用坚强的意志排除
活动组织要合理
开车、织毛衣、盲打
注意是学前儿童一切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注意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注意是学前儿童坚持性得以发展的保证
无意注意发生的标志:无条件定向反射
有意注意开始发展:1.5岁左右
一目十行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稳定性(持久性)
转移
起伏(动摇)
选择(最基本功能)
保持
调节和监督(最重要功能)
环境原因—无关刺激过多
生理原因—疲劳
教师组织活动,,目的要求不明确
家长教育方式有缺陷
两种注意没有很好转换的原因—教师没有科学掌握注意的规律,没有很好进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
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
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习惯
灵活的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提高教学质量
多动症也称轻微脑功能失调,是一种行为障碍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个别属性,知觉反应的是事物的整体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
指各种器官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某种器官收到刺激时出现另外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
也叫视觉敏锐度,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的能力
五岁是视觉敏锐度的转折期
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辨色能力
幼儿初期:已初步辨认基本色,但在辨认混合色和近似色时比较困难,也难以说出正确的名称幼儿中期: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能认识颜色,也能在画图时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并能正确说出混合色和近 似色的名称
幼儿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
幼儿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性
幼儿对别人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猜出说话的内容
可以辨别语言的微小差别
儿童基本上能辨别本民族语言所包含的各种语言
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由易到难:圆—正方—三角—长方—半圆—梯形—菱、平行四边形
小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中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大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能适当辨认菱形,平行四边行和椭圆形
四岁到四岁半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
视觉悬崖
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
3岁辨别上、下; 4岁辨别前、后; 5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6岁能完全辨别上、下、左、右,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辨别仍感困难; 7~8岁完全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大小知觉
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
幼儿初期: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与他们的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会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于 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理解起来仍然困难 幼儿晚期:对时间概念进一步发展,开始辨别大前天、前天、后天、大后天,也 能分清上午、下午,知道今天星期几,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并 能完全学会看钟表等,但对于更短或更远的时间观念就很难分清。如 从前,马上等。
对时间单位的掌握,呈现发展趋势: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
定义: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的相互作用
明适应
暗适应
同时对比
相继对比
实践活动的训练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的相对活动性
对象的特征
知觉的目的和任务
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与情感状态
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观察力: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就是分辨事物的能力
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观察方法的形成
引导幼儿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的本质是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
小班:3~5min
中班:10min
大班:1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