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在典礼宴享中以使用“部伎”乐舞为规模,所谓“部伎乐舞
”九部乐“”十部乐“的设立是建立在王朝强大、四方归服的政治意义之上的,只能被用于朝会大典、宫廷大宴或皇帝恩准的特殊场合,其目的是在于通过由系列乐部所组成的成制度套演出显示王朝的声威,强调礼仪。
《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安国乐》《疏勒乐》《龟兹乐》《康国乐》《高昌乐》
1”坐部伎“”立部伎“是以”九、十部乐“中的《燕乐》为基础扩展建立起来的,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立部伎"规模宏大、人数众多、气势雄伟;“坐部伎”人员较少,精巧典丽,温馨雅致,坐、立部伎既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立部伎:《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坐部伎:《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破阵乐》
唐代舞蹈的一大进步,体现在对自身风格特点的把握方式,它以”阴柔“和‘阳刚”来划分舞蹈类型,在古代“和”的美学原则制约下,“健舞”“软舞”即无绝对的刚,也无绝对的柔,二者之共同的特征是”刚中有柔,柔中带刚”。
凡劲健矫捷,洒脱明朗、快速有力的统称为“健舞”,除了《剑器》《黄獐》,均为西域及其他民族的舞蹈,如《剑器》《胡旋舞》《柘枝》《黄獐》《胡腾舞》
凡婉去柔媚、温馨雅致,曼妙舒缓、的统称“软舞”,主体是中原舞蹈,如《屈柘》《绿腰》《春莺啭》
歌舞戏属早期戏剧形式,在唐代形成了完美的发展,唐宫廷欣赏娱乐的节目中,常有由教坊演出的歌舞戏。
指演故事,而兼备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说白五种伎艺,如《踏摇娘》和《西凉伎》。
”假面"是指戴面具而舞,如《兰陵王》:“胡戏”是指胡乐、胡戏,如《苏幕遮》。
在集宴活动中,艺术欣赏和娱乐享受吧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激发出人们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鉴赏力,使人们在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中尽享人生。
在饮宴中时自歌自舞,可以通过舞蹈表演愿望,交流情感、或是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还可以向皇上进谏,如《回波乐》。
唐代贵族举宴,常召伎人歌舞侑酒。
侍宴歌舞伎人在唐代为数不少,但因其地位低下少有人被记载下来,但是歌舞伎人的命运一般都是很悲惨的,她们没有人的尊严,完全供他人娱乐,为佐宴之物,更有甚者,她们随时都可能丧身贵权。
唐代,每逢年节,总有盛大的歌舞活动,这些活动中的节目,往往都具有较强的群众性和娱乐性,很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热情,为当时繁盛的乐舞画卷,又添了一道民俗风情的景观。
年节时的歌舞活动一般都是综合性质的百戏表演。其中既有西域的音乐舞蹈,又有传统的百兽率舞,还有马戏’杂技等各类综合节目。
在唐代”踏歌“是人们岁时节庆中最常见的娱乐手段。”踏歌“是一种古代的民间歌舞形式,自娱性强,《资治通鉴》有注:踏歌者,连手而歌,踏歌为节。”
人们的宗教信仰趋向于释、道、儒三教合一。这一方面因为中国人在信仰问题上表现出明确的功利性目的----以“效益”为准则“另一方面也许跟释、道、儒三教在善恶问题上其基本观点大致相同有关。
唐代,寺院经常有乐舞表演,寺院和宫廷都曾将《四方菩萨蛮队舞》作为供佛乐舞演出过。佛教舞蹈对中国舞蹈的影响较大。佛教舞蹈(以龟兹风格的乐舞为代表)在内地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与中原舞蹈相濡以沫,尽管最后已融入中国舞蹈的整体体系,但终究促成了其中一个风格独特的支派----敦煌舞蹈。
唐代是道教兴盛和发展的时期,一次有不少崇道尚仙的舞蹈作品问世。如《八卦舞》、《霓裳羽衣舞》
民间自发组织的迎神赛社活动,宗教职能和审美功能浑然一体。
唐代继承周以来的传统,岁终除日要举行傩祭,以索室逐疫,保来年平安。到晚唐时,傩舞的假面具多取鸟兽形。
唐代因其乐舞机构的庞大,容纳了为数众多的乐人舞伎。
在宫廷里从事专职乐舞活动而又被皇帝赐封的人称之为”乐舞朝官“
在宫廷从事专职乐舞活动的女伎,我们称之宫廷舞女,宫廷舞女的原始身份不尽相同,有的是罪奴,有的是因貌美召入公的良家女子。
舞蹈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与王道原则是一致的。
功成作乐,以舞象之。
视乐舞为善人心、美情操、成教化、易风俗。
舞蹈以展示人类心灵与情感世界取胜。
欢乐与否在人心和悦,不在于音调本身
惟有”乐“才是积淀了多种内容,包括艺术的、政治的、甚至是哲学的意义的东西。要注重乐舞的道德情感内容;善于变新乐舞者应变其形式而不是变其本质;乐舞必须反映真与善的内容。
将礼乐视为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