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柴静的视野,当我开始认为记者应该客观的时候,突然发觉没有情绪与触动的人不能称之为人;被事件触动,导致有些情绪化,反应不够客观的时候,却又发现一些真相被情感所掩盖,而记者的职责应当报导真想,哪怕真相血淋不堪。因此作为事件的报道者——记者,必要在客观与感性之间寻找一处平衡。
或许不仅仅只是记者需要,在人生的重大抉择之时,客观与感性之间往往也存在矛盾,这是事件的常态,也是人生的常态。
这是关于柴静刚进入中央广播电视台的故事。有些轻狂,有些傲慢。
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
你关心的都是自己,你得忘掉自己。
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这是关于柴静报导非典的故事
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一张张椅子依然摆在那里,原样,从四月到五月底,谁也没动过,蓝色的油漆在太阳底下已晒得褪色,快变成了绿的,面对大门口敞开放着,像一群哑口无言的人。
这是关于几个孩子接连自杀的故事。柴静报导了一部分“真相”,另一部分是隐藏在真相下对于真正真相的猜测,这些猜测关于儿童表现出来的复杂人性与心理。
人性自身却有它的力量,它从故事的枝条上抽枝发芽长出来,多一根枝条,就多开一层花,越来越繁茂广大。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这是关于柴静在做记者的过程中,遇见的一些“黑暗”事情。与现实斗争,不想被人糊弄和收买。
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的好斗,但当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
这是关于柴静采访的关于同性恋、性取向的故事。
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
她的目光一下一下打在我的身上,让我感到疼痛的亲切。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在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苏东坡的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道德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这是关于女性被家暴的故事。这里面采访的女性,有人在极度忍耐多年后爆发,反手杀了法律意义上的“丈夫”,然后被判处死刑。
风声让空屋子听上去像在尖叫。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貌。
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它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
一个得不到爱、得不到教育的人,对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责任感。
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
煤矿开采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发了煤矿,拿到了物质,丢了蓝天和白云,生活在黄沙环绕的世界。
一人抱的大树都枯死了,乌黑地倒在大裂缝上,树杈子像手一样往外扎着,不知道死多长时间了。我的家乡是黄土高原,但这山顶上已经沙化得很厉害,长满了沙漠中才有的低矮沙棘。风一吹,我能听见沙子打在我牙齿上的声音。
反抗不公正的“政府权威”,争取合理的公民利益。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认为一个人、一个概念、一次诉讼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还是有一个共有的规则存在。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郝劲松
关于两会的报导。
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
柴静认为世界的非黑即白→认为记者应该不带个人情绪色彩记录客观现象
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神话它。
只是如果她没说完这一个多小时,没法知道手术的晶体是怎么购买的,怎么出的质量问题,医生从哪里来,定点医院为什么会承包给一个没有执照的人,谁给残联布置的非完成不可的“复明工程”的指标……这个人的背后,隐而未见的复杂因果如同大网,铺向无边。
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柴静博客里的网友
转变看上去突兀,但在最初面对大量反对声音时,晃动其实已经开始,人往往出自防卫才把立场踩得像水泥一样硬实,如果不是质问,只是疑问,犹豫一下,空气进去,水进去,他两个脚就不会粘同其中。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柴静在思考“客观看待世界”
“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斯宾诺莎
结论重要,原因与过程同样重要
华南虎照片真伪事件
关于汶川地震的系列报导背后的故事
生活会自己长出来。
知道死,和经历它,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喊口号就度过去。
感情在血肉里,尖刀剜不掉。
参与奥运会的“普通人”
翻译或是采访,不仅是工作,是人与人的往来。
要坚持自己的价值与信念,“一脚一脚地踩下去”。
——钱钢
关于土地问题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采访陈锡文时隐隐感觉,不是我在引导提问,是逻辑在引导我,逻辑自会把链条只只咬合,使任何一环不能拆解,这链条就是结构。结构不是记者创造的,记者只是看见它,把它从深埋的泥土里剥离出来。
关于“无能”卢安克的故事,“无能”的教育——陪伴的教育
要通过行为来学习,不是说话,说话是抽象的,不侵入他们的感受,但用行为去学习,更直接。
——卢安克
“感受”不是欲望和情绪,没有“要达到什么”的动机,只是“诚实和持续不断地对事物平静观察”。卢安克要的不是别人按他的方式生活,恰恰是要让人从“非人”的社会经验里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自己。人们不需要在他那里寻找超我,只需要不去阻止自己身上饱含的人性。
跟他沟通没有用,跟他一起行动有用。创作就是这个道理,一起做某一件事,自然就融合在一起了。
——卢安克
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却是被动的,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
把希望放在别人的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
——卢安克
车祸杀人事件
如果带着强烈的预设和反感,你就没有办法真的认识这个人。
柴静的“刚”→转变、离开
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人是可以流淌的。
和解,是在心里留了一个位置,让那个人可以进来。
柴静的“刚”→转变、离开
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人是可以流淌的。
和解,是在心里留了一个位置,让那个人可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