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艺复兴(15-16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建筑影响了法国的建筑发展
盛期文艺复兴(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早期古典主义发展,民族式样发展,代表作为卢浮宫
盛期古典主义(17世纪中叶-18世纪初),卢浮宫东立面,古典意味浓厚,民族式样减少
哲学方面:笛卡尔的唯理论影响了建筑的创作;倡导数学、几何学、合乎情理的建筑指导思想
政治方面:绝对君权的发展,要建立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各建筑学院的任务就是在各个领域制定严格的规范。
艺术方面:强调理性至上,艺术的结构要如数学那样合乎理性逻辑;主张艺术的真实,反对个人情感
建筑方面:突出古典柱式的构图法则;讲究轴线对称和主从关系;建筑类型是巨大雄伟的宫廷建筑广场建筑、园林建筑
帕拉第奥:强调构图的主从关系,突出轴线,讲求对称巴黎建筑学院
维尼奥拉:《五种柱式规范》
老布隆代尔:《建筑学教程》,强调建筑美在于局部和整体之间,以及局部相互之间的简单的整数比例关系。
长方形合院;对称式布局
北面主楼三层,其余三面单层
主楼内有十字形交通道路,四周设碉楼
完全对称的庄严构图
用柱式来装饰墙面,用线脚做水平划分装饰
富有民族特色——老虎窗、小尖塔采光塔、尖顶、坡屋顶等
平面: L形平面,共2层,坡屋顶。
整体几何形明确,对称,稍稍突出中轴线
临水立面简洁,水平划分使它同河水协调
老虎窗、角楼、尖顶,民族特色鲜明
入口垂直划分突出
建筑师:弗·孟莎
平面:U字形平面,对称式构图,共2层。
建筑有基座,立面中央、两翼前伸,形成竖切的五段式构图
采用檐口、线脚塑造横切的三段式构图
用叠柱的方式与线脚共同组合
有老虎窗、高烟囱等民族传统要素
设计者:弗·勒伏;勒勃亨;克·彼洛
完全对称的构图
巨柱式、基座式,强调柱式的合理性
竖切为五段,横切为三段
纵向分别为基座、两层高的巨柱式和檐部女儿墙
立面有明显的水平向划分,柱式构图明显
屋顶为平屋顶,摒弃了法国民族传统建筑中的高坡顶和老虎窗
各部分比例得到精确的控制,如中央部分是正方形、两端凸出体宽度是柱廊宽度的一半双柱间的距离是柱高的一半、基座高度是总高的1/3等。
平面:中央和两端向前突出,将立面分为5段
平面:对称布局,轴线突出;以圆形客厅为中
立面:水平对称的古典构图,也有三段、五段的构图划分,外形以穹顶为中心。
园林:花园是几何形的,笔直而宽阔;自然景观是对称的几何形体,树木修剪成几何形。
造园家:勒诺特亥
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喷泉等均呈几何形态
拥有主轴、次轴、对景等等,并点缀有各色雕像
三条放射形大道事实上只有一条是通巴黎的,但在观感上使凡尔赛宫有如是整个巴黎的集中点
建筑师:于·阿·孟莎
平面:希腊十字式平面和穹顶覆盖的集中式空间;鼓座高举,穹顶饱满。
立面:使用柱式和山花的造型组织立面;柱式为双柱式,开间有节奏地变化
装饰:装饰有节制,整体风格明快、精巧。
建筑师:于·阿·孟莎
平面:平面长方形,四角开放,短边的正中开一条短街,强调横纵轴线
立面:广场上建筑3层,底层柱廊,屋顶平屋顶有老虎窗。
建筑师:雅克·昂日·卡布里耶
平面:完全开敞,景观植物布置在四边,且广场的四角开放。
立面:视觉中心是骑马铜像,南北各有一喷泉
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装饰风格
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具有繁琐、柔糜的贵族气味和浓厚的脂粉气
多用卷草与贝壳装饰,多用金色装饰,色彩淡雅、华贵。
风格是新奇的、动态的。
平面:由王室广场、跑马广场、路易十五广场组成,强调纵深轴线,建筑物沿轴线对称布置。
装饰:洛可可装饰手法
立面:主立面设置4棵柯林斯巨柱;前为一对八字台阶:构图严整,对称,比例讲究。
风格:形体单纯,比例和谐。
力图表现封建王权,政治色彩浓厚。
柯林斯、拱券、穹顶
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造型严谨。
突出轴线,强调对称,讲究主从关系。
“艺术的结构”
前期常采用本国的民族式样,后期采用纯粹的古典理性构图
发展了客观美、美的基本规律之理论;对比例和形式美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真实性、逻辑性、简明性的理性原则,对抗了巴洛克形式的堆砌
出于政治目的,只从中央集权的宫廷建筑立论,研究对象狭窄,只包括了古罗马帝国的纪念性建筑
逐渐否定、抛弃了民间的和民族的式样
完全忽视了哥特建筑的结构、理性成就
对形式美的认识是形而上学的,缺少对变化的认识
对形式美的研究脱离了功能、技术和其他具体的条件
反对创作中的个性、热情和表现,只着眼于冷冰冰的数理关系,变得教条化、先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