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地的一种新诗体。
2、指屈宋等作家的骚体作品。
3、指诗歌总集《楚辞》。
1、灿烂辉煌的楚文化与瑰丽多姿的楚艺术是楚辞生长的根本源由。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
3、楚国民间巫风的影响。
4、战国晚期楚国的国内国际形势,是屈原作品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
1、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2、想象丰富,辞采绚烂,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3、“兮”字的运用,音韵和谐。
屈原(约前304-前278),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隧以屈为氏。
25篇:《离骚》《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远游》《卜局》《渔父》
1、忠君爱国,坚持理想。
2、勇于斗争,不屈不挠。
3、好修为常。
4、主张修明法度,选贤任能,联齐抗秦,振兴祖国,进而统一中国。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己遭忧作辞也。”
王逸《楚辞章句》:“离,剥也;骚,愁也。”
从诗的内容看,作于诗人晚年。
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的情况。
三方面的人物:即:诗人自我、“灵修”(即楚王)和一群“党人”,构成激烈的矛盾冲突。
后半篇则着重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并主要通过幻想方式。
借助神话材料,以幻想形式展现了他的内心深处的活动,和对未来前途的探索。
1、忠君与爱国。
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1、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2、丰富奇特的想象。
3、香草美人的象征性手法。
4、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5、形式和语言。
篇目: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性质:《九歌》是古乐曲名。袭用这一古乐曲名而根据楚地民间神话,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经过加工、润色、提高而写成的一组风格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1、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
3、语言单纯自然、优美含蓄而情味悠长。
4、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天问》:对天问难,是要把天和关于天的诸多旧说难倒、问倒,要把那些尊天者所代表的旧传统、旧思想、旧道理全部扫清,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胆气。
《招魂》:主旨是请人为楚王招魂和自招,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极力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描绘故乡居室、饮食、音乐之美,坚定自己不肯离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乡的热爱,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
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敬仰。
汉初贾谊作《吊屈原赋》以表达他对屈原的崇敬和悼念,并寄托自己的感慨。
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自屈原始。
2、屈原为我国文学开辟了与世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
并驾齐驱的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3、打破了诗歌的四言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新的诗体,
即“楚辞体”或叫“骚体”,就是诗歌格调形式的第一次大解放。
4、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