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用例就是参与者与计算机之间为达到某个目的的一次典型交换作用。用例由参与者和动作组成,参与者实际上代表了系统运行时的人员(或设备),是存在于系统外部与系统通信的实体。用户与参与者不是一回事,一个典型用户可能在使用系统时扮演一系列不同的角色,而一个参与者表示的是一类外部实体,仅扮演一种角色。动作是系统与角色通信的一次执行,或进行一次计算。
在一个由工人和机床组成的生产车间,一名机床操作员(一个用户)和主控计算机交互。控制该计算机的软件工作需要4种不同的交互模式(角色):模式1、模式2、模式3和模式4。因此,4个参与者可被定义为工人1、工人2、工人3和工人4。在某些情况下,机床操作员可以扮演所有这些角色。
面向对象领域分析的目标是发现或创建可广泛应用的类,使它们可以被复用,在某个特定的应用领域中,公共的、可复用的标识、分析和规约,表现形式为公共的对象、类、部件和框架。
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中,类、对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建模元素。
对象是指与应用问题有一定关联的某个事物,更准确地讲,是对某个事物的一种抽象描述。系统的用例确定以后,即可标识系统所用的类和对象。根据用例的描述,考察系统的具体使用实例,将实例中出现的名称汇总起来,便可得到候选对象。
当类和对象被标识后,分析员开始着手定义类模型的结构及类和子类所形成的层次。从已标识的类中,可以导出“一般/特殊”、“复合/聚合”两种层次结构。
复杂系统的分析模型往往包含了数百个类和结构,为了简化图形,可以用一种简洁的表示法来描述类和结构模型的摘要。
建立对象关系模型实际上是分析类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任意两个相关联类之间,静态地描述了类之间的联系,这种静态联系可通过类的属性来表示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关系。
一个学院管理系统的对象关系图,一个学院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系部,一个系部有一个或多个专业,一个系部还可能有多个党支部。
建立对象行为模型用于描述系统类之间的动态行为,即系统如何应对外部事件。建立对象行为模型的步骤如下:评估所有的用例来理解系统中的交互序列,找出驱动交互序列的事件,为每个用例创建事件轨迹,为对象创建状态转换图。
分钟后转变为“l分钟数据状态”,满3分钟后经主控机处理进入“3分钟数据状态”,在该状态下循环进行分屏显示。
事迹轨迹用于描述一个事件在各个对象之间的流动情况,可用来显示所描述系统的状态变化,如图4-7所示的是信号采集到分屏显示的部分事件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