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
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体裁:中篇小说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介绍阿Q的形象,引出阿Q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阿Q的生活很清苦,但是为人非常看得开,及时吃亏了也总能在自我安慰后心满意足地疏解,总是充满了优越感
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阿Q主动找茬,却输给了对方,又被“假洋鬼子”痛打。阿Q对小尼姑又骂又掐脸蛋,气消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阿Q总记起小尼姑脸蛋滑腻的手感,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就去勾引赵太爷家的女佣吴妈。被发现后,抵押了全部财产赔罪才得到了原谅
至此,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都远远地躲开,阿Q不明白原由。也没有人雇他打短工了,因为大家都雇佣小D,两人打架部分胜负。后来阿Q决定离开村庄
半年后,阿Q带了很多钱回到了村庄,村人对他刮目相看,好多人来找他买衣服。一些闲人追求出阿Q给小偷打下手的真相,村里人又开始嘲笑阿Q
革命的谣言传到村子里,阿Q觉得自己看过革命党被杀,自己也成了革命党,因此村里人都开始讨好阿Q。第二天阿Q准备去尼姑庵抢东西,没想到假洋鬼子先来一步
革命唯一的变化就是人们到街上剪掉了辫子。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阿Q没能加入革命党。某夜,赵太爷家被革命党洗劫,阿Q认为是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
赵家遭抢事件引起恐慌。阿Q被抓到法庭,审问赵家被抢事件,阿Q向人陈述革命没有让自己入伙的愤恨。头目让他签字,阿Q不认字,第一次握笔,连圆圈都画不好,当时觉得遗憾,后来又自我开解释然了
某天阿Q被叫出去穿上了白衣服,坐上警卫车的时候很得意。意识到自己要被砍头时,突然慌了,但又马上释然了,他觉得人一辈子难免要杀头的。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看到了熟人,那些看热闹的人很想四年前追自己的那匹狼,一声枪响,阿Q觉得全身迸散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一贫如洗,无家无业,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住在未庄的土谷祠
靠给别人打短工为生,只要吃饱肚子便心满意足
本身非常卑微且贫贱,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去过几次城里自持见识高,看不起村里人也看不起城里人
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后认为这样能让自己的地位更上
因此阿Q总觉得自己在精神上胜利
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于安慰自己的表现,以让自己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即使自己被打了,但自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从而心满意足
阿Q在因为自己本身瘦弱口才也木讷,所以在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都是先估量对手的力量,专挑软柿子捏
这种典型的欺软怕硬的行为,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是阿Q生活地方中最有权势的人,是所有未庄居民都崇拜和憧憬的对象
因为有钱、有权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严、有剥削他人的可能。赵太爷是小说当最能够反衬出阿Q形象卑微的一个人物
赵太爷是现实社会当中的胜利者,与阿Q的“精神胜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封建社会当中的社会强者势力的代表
通过赵太爷的强悍形象和实际胜利,也说明了所有在“精神上”具有胜利的人,实际上都是在现实当中空虚无力的弱势群体,而所谓的“精神胜利”,最终只能是飘渺云烟,永远抵不过现实当中他人所拥有的一切
小说中有两种类型的读书人,一种是以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富裕阶层的读书人,有实力学习洋务,有钱留洋,有资本说参与革命但是实际上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另外一种则是赵秀才,接受正统封建教育成长起来,封建统治的坚决维护者
从本质上来说,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是一样,都是造成阿Q悲剧结果的罪魁祸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两人具有相同的特点
两者都出身于封建大家庭,是富裕阶级的成员,与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彻底对立的;且两者都是利用革命风潮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小人
吴妈是小说中出现两位女性形象之一,基本与阿Q一样,同是穷苦下层平民,在赵太爷家作女佣,是阿Q敢于鼓起勇气去调戏的对象
吴妈非常虚伪奸诈和冷漠自私,与小说当中的其他剥削者一样,也间接地剥削了阿Q,并且对于阿Q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也有一定的关系
吴妈在被阿Q求欢之后,并不是为自己的操守担忧,而是觉得阿Q的求欢拉低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小题大做,使阿Q挨打遭罚,并且失去了工作,没有了退路
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之人,没地、没房、没钱、没亲人、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
都有典型的“阿Q精神”,即能够做到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地生活下去
小D可以说是阿Q精神的延续,是在阿Q死后,代替了阿Q一般的存在
但小D还是存在独立的个性和特点,比阿Q更具有改造性,作者创造小D,是希望小D能够成为未来中国的希望的人
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批判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即使临死,阿Q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
1、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2、指出了阿Q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3、与此相联的是深刻地评价了辛亥革命
《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暴露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阿Q的失败不仅是国民性的失败史,也是民族的失败史。通过阿Q这个典型,鲁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民族和人民伟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