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类型:有机电解质
核心优势:易加工、设备兼容性高
主要缺陷:离子电导率低(需高温)、电化学窗口窄
产业化进展:小规模量产(如蔚来ET7半固态电池)
电解质类型:无机电解质
核心优势:热稳定性高(>1000℃)、电化学稳定性好
主要缺陷:界面接触差、大容量电芯制备难
产业化进展:固液混合电池应用(宁德时代、广汽布局)
电解质类型:无机电解质
核心优势:离子电导率最高、力学性能优异
主要缺陷:成本高、空气敏感(硫化氢)、界面稳定性差
产业化进展:国内中试线建设(赛科动力、中科固能)
聚合物:PEO基材料,需高温(>60℃)
氧化物:LAGP/LATP,需复合电解液
硫化物:LGPS,适配高镍三元正极
正极:高镍三元(主流)、富锂锰基(未来)
负极:硅碳负极(2030年前)、锂金属(终极目标)
界面优化:硫化物副反应抑制(原子层沉积)
电解质膜:硫化物需超薄柔性膜(20μm)
聚合物:半固态电池应用
氧化物:2025年冲击高端市场
硫化物:2027-2030年量产(400-600 Wh/kg)
硫化物:电解质成本占比>50%,2030年降本29%
氧化物:综合成本适中,需解决晶界电阻
2025-2027:硫化物全固态主攻(200-300 Wh/kg)
2027-2030:高硅负极体系(400 Wh/kg)
2030-2035:锂金属负极(500 Wh/kg)
比亚迪:2027年示范装车,2030年量产
宁德时代:全固态研发评分4/9,目标2027年达7-8
广汽/上汽:2026年全固态车型上市
技术协同:短期半固态(氧化物/聚合物),长期硫化物
产学研合作:AI驱动材料研发平台
供应链本土化:硫化物电解质、硅碳负极国产化
材料企业:有研新材、天赐材料、当升科技、容百科技
设备/电池企业:恩捷股份、中创新航、宁德时代、中国一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