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文化思想: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的参政爱国的热情,推动了人们的的思想解放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第一阶段:青年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第二阶段:工人为主力,中心在上海。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伟大的、直接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干部基础:五四运动促使中国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概况: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进行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工作中心: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概况: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加入共产国际
指出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屡遭失败,认识到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党
派,寻求新的力量的支持
国共两党具有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整个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重要人物:孙中山(创办者)、蒋介石(校长)、廖仲恺(党代表)、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办学方针: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
作用:国共合作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实现全国统一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5年,广州革命政府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的势力,整编了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总司令是蒋介石
两湖地区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主要战役有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在两场战役中的共产党员叶挺战无不胜,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铁军”)英勇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基本消灭吴佩孚主力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而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等人英勇就义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1927 年 4 月 18 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 9 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到南京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1928 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1928 年 6 月,日本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不治身亡
1928 年底,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五色旗→青天白日旗
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独立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
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进军途中,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土地革命
1931 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江西瑞金成立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武装斗争,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围剿”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的路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长征
损失惨重,中央红军八万人变为三万人
纠正了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左”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定军事由毛泽东、周恩
来、王稼祥负责
结束了左的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的会议,是中共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跳出敌人包围圈,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草地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红一方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陕北方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的会宁会师
实现了战略转移,打破了蒋介石“剿灭”红军的企图
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使党和红军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骨干力量,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空前广泛的群众基础
长征形成的“长征精神”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