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室壁面是一种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西汉的墓室壁画以河南洛阳的八里台汉墓(《迎宾拜谒图》)、卜千秋墓(《墓主升仙图》)、浅井头墓及烧沟61号墓(《二桃杀三士图》)的壁画为代表。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士的T形帛画,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画法是先以淡墨起稿,然后这色,最后再以墨勾轮廓线,线条类同后世的“高古游丝描”。
画像石与画像砖兼具绘画、雕刻两种因素。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它萌发于西汉武帝时期,盛行于东汉。画像石的刻画技法以单线勾勒为主,通常采用线刻与浮雕两种技法,包括阴刻法、平面减底法和浅浮雕法。
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石拓片
画像砖战国出现,兴于两汉。采用模压焙制的方法制成,可分为实心砖和空心砖两种。在构图表达手法上,主要有阳刻线、阴刻线、阴阳刻、浅浮雕和高浮雕。
四川大邑气射收获画像砖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兼具沉雄博大与自由浪漫的艺术特征,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世界第八大奇迹”
艺术特色: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并注意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妆彩粉饰,绘塑结合,使形象更为丰富多彩。
“俑”作为陪葬品大约起源于商周中期,至春秋战国开始流行,秦朝时得到空前发展,汉代以“俑”作为陪葬的习俗更为普遍,宋以后流行纸质“俑”随葬。
霍去病墓是茂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省兴平市东北。霍去病墓石雕有马踏匈奴,由花岗岩雕成,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会在一起,霍去病墓石雕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马踏匈奴是西汉霍去病幕前群雕的主体雕刻。作者运用寓意手法,马踏匈奴石雕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堪称东汉陶俑中最杰出的作品。
甘肃武威雷台墓出土,“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堪称雕塑精品,其形象被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中国古代青铜雕塑的奇葩,技术和思想的完美统一。
秦汉时期的建筑装饰主要包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瓦当四个门类。
瓦当是用以装饰美化和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
西汉流行卷云纹瓦当和吉祥文字瓦当,如在陕西栎阳、周至等地曾出土“汉并天下”“长乐未央”等西汉文字瓦当。西汉末年到新莽时期,出现了四神瓦当。
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官灯,采用虹吸原理,长信宫灯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变迁最剧烈的时期,小篆出现,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秦汉时期确立起来的。
李期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秦篆,即小篆。小篆是秦代官方通行文字。当时民间通用的则是隶书。现存秦代小篆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还有阳陵虎符上的错金篆书铭文,相传均为李斯所书。程邈对隶书的规范做出过贡献,传为隶书的创造者。
隶书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书体。两汉之际是隶书的成熟时期。东汉隶书的代表作品有《西狭颂》《张迁碑》《封龙山颂》等。
东汉崔瑗的《草书势》和蔡邕的《大篆赞》《隶书势》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作品,都是就某一种书体的艺术表现特征发表见解,但大部分内容佚失。东汉赵壹的《非克书》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书法的完整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