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在解决问题、面临选择以及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结构,将所有的碎片信息放进去,就能够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更容易地解决问题。而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思维”。
帮助我们更全面以及更系统地思考,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方便我们与人沟通,让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有些人常说自己沟通能力差,其实本质上不是沟通问题,而是思维问题,几乎不存在思维清晰但是沟通不清的人。
互联网时代,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如果没有结构化思维,信息只是信息,可如果有了结构化思维,就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每当接触到碎片信息的时候,把它塞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就可以了。
思考一个框架,然后将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框架
第一步:头脑风暴,拿一张A4纸,横过来,把你脑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碎片想法都列出来。并且,当你觉得都列得差不多的时候,再读一遍这些碎片想法,将类似的进行连线。
第二步,连线分组,根据连线的情况,将想法进行分组。
第三步,结构提炼,看一下这些分组,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按照这样的规律,是否需要补充或调整组。这时候需要用到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Exhaustive,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来决定分组调整。
第四步,观点补充,确定了结构之后,看每个结构之下是否还需要补充其它信息,最后完善思路。
任务分析矩阵(紧急性、重要性)
波士顿矩阵(市占率、增长率)
安索夫矩阵(新/老产品、新/老市场)
产品价值链
客户生命周期
3C战略三角
爱情三元论
波特五力模型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都不应该只是满足于知道就好,而应该思考一下:哪些场合可以应用到它?这样,下次遇到相应场合的时候才能想起来,这个知识才能为你所用。
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理论,思考出它的三个应用,然后把它记下来,作为自己的素材,有空可以拿出来看看。同时,还可以给这些理论进行归类,比如价值链类、三要素类等等。
一周一篇文章,必须用结构化思维的方式写,并且,尽量使用你积累的结构素材。如果你没有时间写文章,那就只搭文章结构,写出关键点即可。
每天给自己一个议题,用15-20分钟的时间,用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来解决/论证这个议题,不一定要写下来,说给自己或者同伴听就行。同样,过程中尽量使用你积累的结构素材。另外,如果是你自己构思的结构,也整理到素材库去。这个训练是最关键的一点。
结构化思维是可培养且价值度高的能力,几乎是最值得刻意训练的能力
不存在思维清晰、沟通不清的情况,沟通不清楚就是还没思考透
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先不要马上进入细节,而要先思考框架,如果无法找到框架,列出所有信息,用自下而上提炼的方法找到框架
结构要尽量符合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原则,如果不能,至少也符合CE(完全穷尽)
大多数结构都是常见的类型,找不到结构的时候,可以往这些类型上面靠:二维矩阵、流程、三要素、利益相关方
知识内化成能力的方法:将知识应用和融入自己的思维,来提高自己的沟通和思维能力
训练结构化思维的方法:累结构、写文章、讲议题。坚持三个月必有提升,坚持半年基本形成习惯。有同伴一起练习,效果更佳
如果你想研究结构化思维,推荐入门书籍: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