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 儒家的诗教理论 禅 注重内心的体验 注重象喻,追求言外之意 老庄的自然之推崇
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朝代的不平衡
地域的不平衡
诗歌:九歌 诗经商颂
散文:尚书中的禹贡和甘誓 尚书商书中的盘庚是殷人所作
诗歌:诗经
历史散文:春秋 左传 国语
诸子散文:论语 墨子 老子
诗歌:楚辞
历史散文 :战国策
诸子散文: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群体→个体
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常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 (诗经第一梯队的K1)
k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
k2——始祖神话:女娲造人
k3——再创神话:女娲补天 后羿制弓
k4——洪水神话:鲧禹治水(与国外不同是积极意义)
k5 ——英雄神话: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k6——战争神话:黄炎之战 逐鹿之战
女娲补天 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第一梯队的K3
保存情况:山海经 淮南子 楚辞最多
以己感物 以己观物
具体形象的思维
浓烈的情感体验
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幻想世界的创造
内容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夸张描写的大胆离奇
风格是思维方式的启迪,以新奇奔放的想象启发浪漫主义艺术,以超现实的境界和形象启发象征主义艺术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第一梯队的K1
地域:多在黄河中下游
作品最初是用在典礼 讽谏 娱乐 是周朝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K1
风是十五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民歌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为周颂 鲁颂 商颂
K2_——祭祖颂歌 周族史诗
k3——农事诗 七月 臣工
K4——燕赏诗 《小雅鹿鸣》
K5——怨刺诗 魏风硕鼠 魏风伐檀
K6——战争徭役诗 小雅采薇 春风无衣
内容风格上:朴实自然,抒情与现实统一,多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广泛真实地表达自我。
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第一梯队的K2
铺陈直叙
比喻比你
托物起兴
语言句法上:重章叠句加强了抒情效果
四言为主的句式丰富形象的语言,比较灵活
语言音乐上:节奏鲜明 音韵谐恰 双声叠韵,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精神人格上: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 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被称为风雅精神 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世继承——第一梯队的K4
风格文格上: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特色
体裁上: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梯队的K5
艺术手法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为历代沿用,形成了中国文学韵味悠长的民族特色——第一梯队的K6
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第一梯队的K1
作者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以礼之规范为评判标准,表达了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民为本的思想。
叙事手法高超巧妙,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作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第一梯队的K2
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k1
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评价。
情节结构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巧妙穿插运用倒叙、预叙等手法。
或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或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或用一个“初”字领起,进行插叙和补叙。
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且常写到智者预言和占卜、梦境、天象等神秘暗示。
有些叙事记言出于臆测或虚构,成为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记述大量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开后代志怪小说之滥觞;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琐事细节。
广泛描写各种人物,许多人物个性鲜明,其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得到展现。——K3
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各个年代,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表现出完整的人物形象。
还有一些人物仅表现出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其性格的某一方面往往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统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第一梯队的K1
春秋三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左丘明的左传
记事极其简约,按时间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语言简练含蓄,具有高度概括性
第一部国别体史料著作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第一梯队的K1
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周语》侧重论政记
《鲁语》主要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齐语》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郑语》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
《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
《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国语》以记言为主,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也精辟严密,层次井然。
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但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
国别体史著——第一梯队的K1
《战国策》 凡三十三卷,由汉刘向整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作者非一人,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书中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与人生观: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K1《战国策》以其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第一梯队的K2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运用夸张虚构的手法,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人物。
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说辞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文辞瑰丽多姿,气势充沛。
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生动贴切,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运用大量即事编撰、比附现实的寓言故事和佚闻掌故,以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尚书:上古之书 是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第一梯队的K1
文字古奥典雅,采用了文学手段,修辞手法
文体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影响: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有极大启发——K2
在散文史上具有典范地位
奠定古代小说的基本叙事结构
其历史题材影响后世小说戏曲等。。
第一梯队的K2
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
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杜撰寓言,间杂鄙俚
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
在辞令风格上,《左》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铺张扬厉,夸饰鄙俗。
张宏生认为《左传》和《战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
其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为后世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后世散文创作的楷模。
其叙事艺术对后世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k1
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第一梯队的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