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紧密的联系。
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础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借助于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比如: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在文字产生之前,语言早已存在。
人们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时,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躯体姿态常常可能会参加进来,它们也在帮助语言传递某种信息。
在一定的条件下,身势等伴随动作还可以脱离语言独立传递信息。
总之,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之类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础的手段。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一方面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
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工具,是思维成果的贮存所。
逻辑学把概念、判断和推理看作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些思维的基本形式都要依靠语言。
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
大脑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
大脑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
说话中枢(布洛卡区)
书写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韦尼克区)
大脑左半球管右半身的动作,右半球管左半身的动作。
非自控阶段(0-6个月)
咿呀学语阶段(6个月-1岁)
独词句阶段(1岁-1岁半)
双词句阶段(1岁半-2岁)
电报体阶段(2岁半-3岁)
接近成人阶段(4岁起)
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有时间的限制,最迟到十二三岁。
临界期:当人出生后过了一定的期限,如果没有后天的正常的社会环境,其语言习得和心智发展的潜能就失去了。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
独词句阶段: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
双词句阶段: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注意到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虚词阶段:注意到语言单位之间关系,即注意语言本身的事实。
聋哑人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
聋哑人不能利用听觉符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
思维能力的普遍性——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
思维方式有特殊性——各民族语言存在差异。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符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