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an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 “an” 及 “aesthesis,” 表示 “知觉/感觉丧失
感觉丧失可以是局部性的,即体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
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即体现为病人全身知觉丧失,无意识。
麻醉三要素:镇静、无痛、肌松
特征:以“无痛”为目的,以药物或方法的开发、创新和临床应用为内涵,又称“麻醉术”。
时间:1846年-20世纪40年代初。
局部麻醉(浸润与表面麻醉)
区域麻醉(神经干、丛及椎管内阻滞)
全身麻醉(吸入、静脉、复合)
没有麻醉学的发展就没有外科学的今天
时间:20世纪40年代初-50年代末。
特征:顺应病人安全及外科手术拓展的需要, 从麻醉技术向临床诊治发展。
(1)为手术提供无痛、肌松、无不愉快记忆、合理控制应激及其他所必需的条件
1942 肌肉松驰药的应用
1950 支气管麻醉技术(Garlen等)
1950 低温麻醉(Bigelow)
(2)保障病人术中安全、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顺利康复
(3)工作领域拓展到术前、术中及术后(围术期)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特征: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功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治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