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陷入痛苦,我们的大脑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在举步维艰的时候主动调整认知,给自己找借口:“学习很难,但打卡并不难啊!只要完成打卡,不就代表任务已经完成了吗?”“既然打卡就代表完成,那为什么不选这个轻松的,而非得选那个难的呢?这就是大脑“解释系统”的逻辑,虽然很荒谬,但强大的天性会迫使理性这样解释,而有的人还真接受了,于是有人去网上购买刷步神器,坐在家中就可以让自己运动步数名列前茅;有人早上5点闹钟一响就在早起群里打个卡,然后倒头继续睡;有人翻开书,拍张照,然后将照片发到朋友圈,以示自己今天读过书了……这些做法虽然有些极端,也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大多数人在意志力薄弱的情况下,都会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不自觉地降低标准,此时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已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完成打卡任务。人们坚持的动机,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从学习本身转移到了完成任务上,由内在需求转移到了外在形式上。
一些“中毒”更深的人,他们的学习动机转移了,甚至连学习的目标也转移了。他们起初还记得做某件事的意义,比如知道学英语是为了与外国人流利地交谈,但时间一长,目标就被简化为每天背20个单词,于是他们每天只是机械地完成、打钩,却忘了所学为何,从此陷入为学而学的境地。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打卡心态的特性:学不到,假装一下;学到了,立即停止。所以单纯抱着打卡这一任务心态去学习,很少会有强烈的主动性,毕竟在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的热情。比如跑步时总想着还剩多少时间就可以结束,读书时总想着还剩多少页就可以完成,背单词时总想着还剩多少个就可以完事……这样的心态会使注意力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全身心投入事物本身,从而体会其中的要领和乐趣。我们感受不到跑步时身心、手脚的畅快,无法深入了解书中人物的思考和情感,体会不到单词之间的深入关联……不管什么时候,身后好像总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再快点,赶快完成它!
个体生命的本质意义就在于身心合一,去觉知真实的生命过程,这其中有禅意、有哲思,也有科学。至少在学习时,身心合一、极度专注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从学习活动中收到精细、强烈的正向反馈。然而任务心态破坏了身心合一的状态,这种不良体验会加剧人们对学习活动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
破除任务心态的方法——集中心力做眼前的事就好。只要一个小方法就能立即改变,那就是用记录代替打卡。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也便于每周复盘。虽然看上去和打卡是一样的,但这样做没有打卡的任务压力,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而不是完成任务上。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你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毕竟此后多学一个单词都是额外的收获,心态完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不会顾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这种策略的智慧之处在于规避了任务闭合需求,只要觉得有意思,你就可以一直学下去,直至自己觉得有些吃力。由于没有设置具体的上限,比起打卡模式,新策略的能动性要强很多,而且能动性还是可持续获取的。除此之外,这种策略也极其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因为这么做,你每次都可以刚好学到有点难但又不是太难的程度,而打卡却必须面对一个固定的任务值,很容易让人觉得无趣或困难,从而放弃。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因为人类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时常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却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想创造全新的学习动机,就得放弃一味打卡输入的做法,想办法直接运用或产出作品,获取反馈。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儿被动地重读材料要好得多。
学霸们的错题本也是学习反馈的最好呈现。他们通过测试把暴露的盲点集中在一起重点攻克,让自己始终游走在学习的拉伸区,自然进步最快。学霸之所以是学霸,不是因为天生如此,而是仰仗反馈,明晰了盲点,从而比其他人领先那么一小步,而每一小步的领先都会让他们收获更多的赞扬和肯定,同学们觉得他们厉害,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不知不觉间,“小的正向反馈”带来了“大的正向反馈”,他们的学习也进入了正向循环。只是很多同学对错题本不以为意,要么不去写,要么写了不去看,要么去看时因为碰到痛苦而回避,转头回到舒适区里转悠。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刻意练习四要素”: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
刻苦者看似无比勤奋,可效果却越来越差,过程中感受到的多是痛苦而不是乐趣,精力消耗严重,以致一旦放松就完全不想再次投入,他们更容易沉溺于舒适的娱乐活动。反观那些轻松的学霸,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如今,人们面对大量的信息干扰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只会本能地告诉自己要更刻苦、更努力,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更科学的模式应该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在生活中,最要不得的就是那种明明已经分心走神了,却还要强撑内耗,倒不如遵循“极度专注+主动休息”的模式,让自己先尽力保持短时间的极度专注,到有些累的时候就主动停下来,这是更加明智的生活和学习策略。
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多“刚好的事情”,难道在面对老师和老板时,自己还能挑三拣四?其实这并不难办:要么重新设定学习内容,调整为合适的难度,要么将目标拆解为更具体的小目标,降低工作的难度,总之,想办法把难度控制在拉伸区范围内就对了。不管面对多么棘手的任务,只要我们愿意动脑筋,总能找到主动调整的空间。
为什么一些同学在娱乐之后能立即投入学习,且毫不恋战,而另一些人一放松意志力就会溃散呢?原因还是精力不足
每次开始阅读和写作时,我只要按下计时键就不再管时间,让自己完全专注地投入其中,直至25分钟过去后提示音响起,中途除非有极特殊的事情需要中断,否则我会将其余事情全放到一边,等专注时间结束后再处理。时间一到,我会立即合上书本或让双手马上离开键盘,然后开始5分钟的休息计时。在这5分钟里,我会做与阅读或写作无关的事情,比如:看看窗外、收收衣服、拆拆包裹,等等,但刷手机、玩游戏这些被动使用注意力的事情我不推荐,因为它们仍然是消耗精力的。 25分钟只是一个参考标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耐力来设定工作时段,有的人可以集中精力半小时,而有的人也许只能集中15分钟,只要到达了自己的疲劳边缘,就可以主动停下来。而且这个“主动停止”的动作一定要坚决。很多人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精力分散得还不明显,就不愿意主动停下来,但这往往会得不偿失。主动休息犹如主动喝水,当感到很渴的时候再喝水,其实已经晚了,你想让精力保持高位,就要学会主动停下来,这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