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啥重要,懒得打字了。。。
又称柠檬酸循环
并不直接参与循环
只有在有氧条件下,消耗的NAD+和FAD才可以再生
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是糖类、脂质和蛋白质在细胞内最后氧化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第六步产生FADH2
三个NADH和一个FADH2
1、3、4步
3、4步
脱去的羧基来自草酰乙酸
5步
产生一分子GTP或ATP
1、7步
属于克莱森酯缩合反应
不可逆反应
避免了副反应:乙酰-CoA的水解
防止了乙酰-CoA的提前释放
草酰乙酸先与活性中心结合,诱导酶构象发生变化,产生乙酰-CoA的结合位点
乙酰-CoA与活性中心结合,并于草酰乙酸反应形成中间物:柠檬酰-CoA
柠檬酰-CoA产生后,进行第二次诱导契合,远离活性中心的一个Asp残基被拉到硫酯键附近,对其进行催化
硫酯键被切开,终产物被依次释放
由两个相同的亚基组成
与CoA形成氟代乙酰-CoA,进入TCA循环
能通过第一步形成氟代柠檬酸,再经过第二步形成氟代顺乌头酸
氟代顺乌头酸在添加氢氧根离子后,丢掉氟原子,产生4-羟基反乌头酸,可与顺乌头酸酶紧密结合,抑制第二步的进行
经过顺乌头酸中间物
含有铁硫蛋白,铁硫簇直接参与催化
位于线粒体基质参与TCA循环
位于细胞质基质作为细胞内铁离子的感应器,参与铁蛋白与转铁蛋白受体在翻译水平上的表达调控
转移的羟基只会转移给来自草酰乙酸的β-C,而绝不会转移给来自乙酰-CoA的C
使-OH转移到易于氧化的位点,为下一步反应做准备
形成草酰琥珀酸中间物
形成α-酮戊二酸和CO2
脱去的羧基来自草酰乙酸
不可逆反应
使用辅酶II作为辅因子
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过氧化物酶体
使用辅酶II作为辅因子
存在于线粒体
使用辅酶I作为辅因子
只存在于线粒体基质
参与TCA循环
脱去的羧基来自草酰乙酸
产生的琥珀酰-CoA含有高能硫酯键
不可逆反应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二氢硫辛酸转琥珀酰酶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唯一一步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涉及一系列高能分子的形成和转变,反应中损失的能量微乎其微
琥珀酰-CoA合成酶
后三步是将琥珀酸复原为草酰乙酸
反丁烯二酸也称延胡索酸或富马酸
具有立体专一性,产物一定为反丁烯二酸
也是复合体II的主要成分
底物有H2O
延胡索酸酶
苹果酸脱氢酶
作为需氧生物细胞内所有代谢燃料最终氧化分解的共同代谢途径
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产生30~32分子ATP
提供多种生物分子合成的前体,参与合成代谢
循环中的某些中间物可作为别构效应物,去调节其他代谢途径
作为PFK-1的负别构效应物,抑制糖酵解的活性
作为1, 6-二磷酸果糖磷酸酶的正别构效应物,激活糖异生
作为乙酰-CoA羧化酶的正别构效应物,刺激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调节酸碱平衡
作为羧化反应碳单位的供体
有一些厌氧细菌和古菌,利用还原性三羧酸循环(rTCA)进行CO2的同化
哺乳动物体内不存在,分布于植物、某些微生物、某些无脊椎动物体内
在植物中发生在特定细胞器:乙醛酸循环体中
在每一轮循环中,前者有两分子乙酰-CoA进入,后者只有一分子
乙醛酸循环只产生NADH,不产生FADH2
乙醛酸循环无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无法通过此途径合成ATP
乙醛酸循环不生成CO2
让具有此途径的生物能够以乙酸等偶数脂肪酸作为唯一碳源
将两分子乙酰-CoA“兑换”为一分子琥珀酸,经TCA循环形成草酰乙酸,作为糖异生的原料
可以把乙酸或其他偶数脂肪酸净转变成葡萄糖
回补反应的主要形式
对应反应一
对应反应二
对应反应三
对应反应四
谷丙转氨酶/谷氨酸脱氢酶
将谷氨酸转化为α-酮戊二酸
Ile、Val、Met、Thr可被氧化成琥珀酰-CoA
奇数脂肪酸氧化可产生琥珀酰-CoA
ATP
NADH
琥珀酰-CoA
ADP
高浓度柠檬酸可竞争性反馈抑制
最重要的调控位点
植物细胞特有
细胞能量状态较低时去磷酸化,有活性
此时乙醛酸循环被激活
ATP
ADP
作为肌肉收缩的信号,实际也就是肌细胞需要ATP的信号
NADH作为产物可竞争性反馈抑制
第二重要的调控位点
Ca2+
ADP
受琥珀酰-CoA的反馈抑制
有自由基时受谷胱甘肽化修饰失活
受NADH的反馈抑制
控制乙酰-CoA的形成
乙酰-CoA反馈抑制E2
NADH反馈抑制E3
ATP
NADH
Ca2+
ADP
NAD+
使其活性丧失
受ADP、CoA、NAD+、丙酮酸的别构抑制
受乙酰-CoA、NADH的别构激活
使其活性激活
受Ca2+的别构激活
略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