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黄河中下游,豫、陕、晋、甘为主
关中、豫西、晋南
距今约7000年~5000年
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双槐树遗址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
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
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仰韶文化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是从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开始的
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贾湖文化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地区及其边缘地区,大约处于32~41度、东经106~114度之间,仰韶文化绝对年代
在4933BC~2923BC左右,其延续时间约2000年
从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到2000年,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
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
陕东一带
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
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
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
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
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
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
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
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则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这些与母
系氏族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相吻合的
多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实行瓮棺葬
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
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了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
仰韶文化各个部落继承了前仰韶时期各种文化的传统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仍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
人们还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
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水平仍比较低下
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和羊,马的骨头也有少量发现
黄河中游各部落的采集和渔猎经济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石、陶制网坠和骨制鱼钩、鱼叉等工具
当时的狩猎方法包括射击、投掷和集体围打等几种,鹿是狩猎的主要对象
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已普遍存在
当时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陶业和制石、制骨、制革、纺织、编织等
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较好地掌握了选用陶土、造型、装饰等工序
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主要原料是粘土,有的也掺杂少量砂粒
细泥陶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水平,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考古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的石器制造业比较发达
早期打制的多,使用直接打击法,制出的砍砸器和刮削器往往不加修整即行使用,比较粗糙
中期以后,磨制石器已明显占居主导地位,器形也有很大改进,数量大批增加
与磨制相联系,切锯石材和穿孔的技术普遍使用
早期:5000BC~4900BC~4300BC~4000BC
陕西省临潼零口遗存
河南省长葛石固遗址
河北省易县北福地遗址
陕西省渭南史家遗址
类型分布范围在仰韶文化诸类型中最广泛
河北省曲阳县钓鱼台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凉城王墓山遗址
山西省芮城西王村遗址
甘肃省武山石岭下遗址
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呈现出一种衰落趋势
受环境限制和文化中保守因素的束缚,仰韶文化分布区仍处于文明前夜,成为被
周边文化影响的区域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
风格:朴实厚重,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 鱼鸟结合纹、 鹿纹)
几何纹(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
人面鱼纹彩陶盆
彩陶船形壶
代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庙底沟和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泉护村出土的彩陶
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
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
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代表作品:彩陶花瓣纹盆、勾叶纹彩陶盆、植物纹彩陶盆、鱼鸟纹彩陶盆、彩陶鲵鱼纹瓶、
漩涡纹曲腹盆、鹳鱼石斧缸
1921年10月27日开始发掘,12月1日结束,历时36天
发现大量的文化堆灰层和袋形灰坑,获得了一批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和大量陶器
刚从美国归来的学者袁复礼在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对遗址进行全面测量按照1:2000和5厘米
等高线绘制了仰韶村遗址地形图和仰韶村南部等高线图——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第一幅等高线图
安特生在在仰韶村发掘中使用手铲、毛刷、铁钩、皮尺、卷尺等由美国带来的发掘工具,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
进的考古工具,后来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发掘仍主要使用的传统工具。采用的开挖探沟了解地层的方法,在中国
近代考古学史上当为首次,至今仍在沿用
发掘中打乱了自然堆积所形成的层位,忽略了文化层中遗迹、遗物复杂的叠压和打破关系,将仰韶村发现的仰
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混为一谈
1951年7月2日开始发掘,开挖了一条探沟(20×2米)和一个灰坑,切到了安特生当年所发掘的旧探沟
发现有排型稠密的墓葬9座,出土仰韶红底黑彩和深红彩的罐、碗,小口尖底红陶瓶,灰褐夹沙陶鼎等
第二次发掘后,提出了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的混合文化”的看法
1980年10~11月和1981年3~4月
基本弄清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属于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发现了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
根据文化堆积层和出土器物等的特征,
发掘者将仰韶村遗址分为八层、四期
一期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较少,陶器纹饰主要是线纹、弦纹和划纹,种类有小口扁底釜、
盆形灶、大口罐、深腹罐、折腹碗、平底敞口碗、敛口钵、器盖等,属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
二期文化遗存不多,多碎片,红陶数量减少,灰陶增多,彩绘颜色黑彩少、红彩多,花纹较简单,
主要器物有圈足鬲、彩陶罐、小口尖底瓶和碗钵等,新出现了陶鼎、陶豆,属于豫西、晋南和关
中东部地区仰韶文化的晚期遗存,属西王村类型
第三期文化,陶器灰陶增多,红陶少,器物类型大致同二期,主要纹饰为横篮纹、堆纹,出现了
方格纹,属于龙山文化的庙底沟二期类型
第四期文化,陶器以砂质灰陶居多,灰陶和黑陶次之,造型规整,陶胎薄,火候高,轮制器物多,
纹饰以绳纹为主,陶器中新出现了鬲、深腹镂空盆等新的器形,属于龙山文化的三里桥类型
第一次宣告了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时代文化遗存
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第一页,从而使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扩展到旧石器时代及铜器时代
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的新纪元,为后来发现并被命名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奠定了
规范化基础,起到了先河作用
开创了在考古中运用地质学的传统,注重了对地质、地形、地貌及环境研究,引用了地质学的测绘手段
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
书写了中国田野考古史新篇章,是划时代的里程碑
随着仰韶文化遗址的多处发现,地下遗存验证了史书记载的正确性
夏商周断代工程理清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使中国历史再向前推1000年,这1000年中最
重要的一环就是仰韶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前,世界学术界都持“中国文化西来说”
通过仰韶文化的发掘研究,改变了学术界这一错误认识,中国这一土著文化得到了举世公认,改写了世界历史
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必将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影响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仰韶文化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将推动和影响中国历史的研究
多个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多源性及多元路径发展
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使世界认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
使中国石器时代有了大致轨迹,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
对中国不同于外国,独特发展的土著政治、经济、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