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孔子的孙子子思对儒学有共同见解,在儒学分化过程中形成“思孟学派”,
成为儒学派别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看作儒学正统,
称为“孔孟之道”
“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
人性表现为“四心”,教育要“顺性”,
因势利导
恻隐之心——仁(最基本)
羞恶之心——义
恭敬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善端
教育要“存心养性”把人天赋的善端1发扬光大
孟子提出“求放心,即”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寻求失落、放任的心灵,把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对社会: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最有效的手段。
含义:“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非常重视父子——孝,兄弟(长幼)——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 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意义: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
简介: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顺从。
“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正义、自觉的伟大精神。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
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是存养的方式,可发挥理性作用
实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人的善端。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内涵: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而是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学习和钻研,有了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要求:主张学习中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深入学习钻研,不轻信,不盲从
要求读书不拘于文字和词句,而应通过思考去体会深层意蕴
强调学习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
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因材施教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其天资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