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实践观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社会政治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对未知领域碳素)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实践关系(最根本),认识关系,价值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离开实践的认识使不可能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为认识先于实践而存在,“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认为“反映”是一种直观机械的过程,否认认识的能动创造性
认为“反映”是一种能动创造性的过程,主题在反映客体的
同时,也会对客体进行加工改造
唯一正确的认识观(能动的反映论)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的一次
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于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一元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应
相互区别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
他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
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客观性,主体性,多维性,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的概念
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
价值评价正误的标准
价值评价的作用
真理与价值评价的辩证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
自由 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
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必然即规律性,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
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自由则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互联系:自由必然以必然为限度,又以必然为根据
认知越多越自由
1.自由以客观规律为前提
2.自由要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