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典教学
推荐考试与献纳辞赋
文化建设
游宦臣风
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诗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没有新的发展,大多有意模仿屈原的离骚,其中贾谊的吊屈原赋为代表
史记
汉书
吴越春秋
马第伯的封禅仪记——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游记
西汉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
东汉大量出现
孔雀东南飞是五言诗的长篇巨制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抒情典范
初创期——七发
全盛期——史记
中兴期——汉书
五言古诗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对生命、命运及价值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整饬华美。
宫廷文士
以大为美
凝重扳滞
人史合一
赞批更迭
楚地渊源
民间兴旺
统治时间短暂
文化政策暴虐(焚书坑儒等)
文化积累不够(诸子游历各国唯独不去秦国,音乐不发达)
高惠文景武昭宣, 元成哀平儒子亡
出现《七发》等作品
重要作家:汉出三贾——陆贾贾川贾谊
晁错 邹阳《上吴王书》 枚乘《谏吴王书》
史传文学发展高峰,史记编写完毕
重要作家——司马迁 刘安
辞赋创作第二波高潮
汉书成为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
重要作家——杨雄 班固 王充
张衡开始出现抒情短赋,京都大赋发展到顶点
重要作家——王符 张衡
现实化
个人化和抒情化
从铺张扬厉转变为平正典雅的风格
散句单行演变成骈俪对偶
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而成
分为八览 六论 十二纪
取材广泛结构严谨
类比论证 文风平实畅达
多用寓言 生动深刻
谏逐客书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
骈体之祖
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碑铭之祖
代表作——枚乘《 谏吴王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辉《报孙会宗书》
梁园文学群体的代表
借鉴先秦
逐步盘升
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
主客问答
繁难华丽
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号称七体
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
借凭吊屈原而抒发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浓郁
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章法使用铺陈描写和对比
语言华美流畅,比喻生动形象
风格逻辑缜密,结构严谨
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的一部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成淮南鸿烈
浪漫,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行文多形容铺张
董仲舒 桓宽
刘向
东汉引经据典成为习惯,说教气息浓厚,明显的骈偶化倾向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仲长统《昌言》
汉赋——汉代文学的代表
体制上模拟楚辞
抒情为主,多是抒发作者的怀才不遇和幽怨情感
著《天子游猎赋》 ——子虚赋 与上林赋的合称 长门赋——代言体的抒情作品的开端、宫怨文学的开端
子虚赋与上林赋虚设子虚、乌有、亡是公三人为辞,以推天子
篇幅较长结构宏大
侧重谱写宫苑、山川、京都等壮丽事物
劝百讽一
辞藻富丽
奠定汉代散体大赋的写作模式
虚设人物,主客问答
铺陈夸饰,纵横驰聘
韵散结合
展现盛世
奠定大赋讽劝夹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
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开创京都赋范例
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互相夸耀辩难结构全篇
基本模仿两都赋,但有所发展
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
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
劝——鼓励;讽——讽谏
历史与现实
文学的渊源
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字数千字,风格浑厚雄壮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铺张扬厉,富丽堂皇
奠定赋体文学独立发展的地位
开拓题材
表现方法和语言技巧为后世借鉴
孕育了独立的文学观念
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概
张衡《思玄赋》 《归田赋》
赵壹《穷鸟赋》 《刺世嫉邪赋》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重要的体例
历史认知的朴素唯物思想
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
热情歌颂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与历代忠臣良将
弘扬质量优杨的中下层人物
维护国家统一,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战争侵略
渲染对象的基本特征
善于选择典型事件和个性语言表现人物
采用多为透视法
不同类型人物迥然有别,同一类型人物形象不雷同
充分注意到人物家庭背景文化素养社会经历
人物具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共性
再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主要特征,其他方面特征放到别人的传记里
对比描写
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别具匠心的布局谋篇
善于叙述因果关系
追根溯源
详略得当
情节场面的精彩描写
叙事风格多样化
画面宏阔,意蕴深邃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多谢传说
故事传奇
笔法多变
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许多真人真事带有传奇色彩
叙事写人的笔法具有传奇性
首创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
继承先秦文学传统
弘扬人文精神
叙述为后世借鉴
故事为后世借鉴
汉代乐府诗尤其是其中保存的具有民歌风味的诗歌,大多以叙事为主,采用杂言体的形式
地位影响——赋予强大的叙事功能,扩展了诗歌的题材和艺术表现领域,标志着我国古典叙事诗发展的成熟
题名出自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
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対战争和劳役的揭露
抒写爱情婚姻但是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发出抗疫
对生命短暂的思考,表现了强烈的乐生恶死的愿望
内容叙事性强,多用第三人称,关注现实,故事呈现戏剧化
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手法善于铺排和比喻
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诗体形式多样,以杂音五言为主
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关注现实,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组无名诗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最早见于萧统的昭明文选
描写游子思妇离别相思之苦的
抒发仕途失意和生死之悲的
长于抒情,言有尽而意无为
叙事与抒情结合
比兴手法
质朴自然
情景交融
言浅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