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发展
认知发展
人格发展
社会性发展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好+坏)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身、心两方面向积极方面发展的过程
0-1岁
2-4岁→行为上
初中→心理上
学龄前期→幼儿园(3-6、7岁)
个性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性意识的成熟
独立意识的觉醒
青年初期
学龄晚期→高中(14、15-17、18岁)
大学(17、18-25岁)
成年期
老年期
知识结构→认知结构
社会道德→个人品德
实际操作→智力操作
知道理
每个阶段都有只属于该个阶段的发展特征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反
新生儿
青春期
提出者:奥地利—劳伦兹
鸟类的印刻
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
人类语言习得
哺乳动物双眼视差
口头语言+计数:2—3岁
书面语言:4—5岁
培养性格:3岁
形象视觉发展:4岁
还可以发展
敏感期可发展,关键期不可
单个人内部
人与人之间
优势领域;千差万别的特殊性
相同年龄段——差异性
不同年龄段——阶段性
只有量变与质变——阶段性
从低级到高级——顺序性
最近发展区——阶段性
所有超前教育皆违反阶段性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生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使发展成为可能
为发展提供各种可能
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
主导
决定性
生长发育快
可塑性强
受教育的最佳时间
半成熟、半幼稚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觉性与幼稚性的矛盾
身心剧变
内心世界的发现
自我意识的觉醒
独立意识的加强
生理、心理、社会性接近成人
游戏→学习:识字、阅读写作
同辈群体;同龄人交往、认同 ↑
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矛盾
四年级(10—11岁)具体思维 → 抽象思维(具体形象为支柱)
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并出现反省思维(一定程度上还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独立性、批判性 ↑ ,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智力接近成熟
抽象逻辑思维:经验性→理论性;出现辩证思维
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
客观——看待自我
明确——表达自我
敏感——防卫自我
珍重自我
知行脱节
道德认知:直观、具体、肤浅 → 抽象、本质
评价道德行为动机 vs 效果相统一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自我控制力不强,自相矛盾
具体事实 → 一般规则——指导自己的行为
对未来充满希望,敢说敢干
坚定性自觉性有较大发展
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社会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深刻发展
追逐打闹;躲猫猫
过家家
下棋
角色游戏
搭积木、玩泥巴、捏泥巴、折纸飞机
表演游戏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席勒
人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游戏去散发
拉扎勒斯
反对剩余精力说
游戏是恢复精力,而非发散剩余精力
格罗斯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参加未来生活的途径,是儿童对未来生活最好的准备(→未来)
霍尔
游戏是对人类祖先生活的回忆(过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埃里克森精神分析
皮亚杰建构主义(个人)
维果斯基建构主义(社会)
舒适亲密的的肢体接触才是依恋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安全、高兴、独自探索
不在:明显不安、焦虑
重新回来:高兴、温暖回应
对陌生人:积极友好,随和大方
在:淡定
不在:很少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关心
重新回来:不予理睬,回避、冷漠
对陌生人:有时友善;有时回避忽视
在:依赖,很少探索
不在:相当痛苦、焦虑
重新回来:心理上想靠近;行为上打闹拒绝
对陌生人:保持戒备,不友好
混合型依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