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之事的同时主动安排娱乐活动,尽量保持日程的闲余——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智慧的。
做事的诀窍恰恰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我时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打破思维定式,拒绝所有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情。
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所以保持对欲望的觉知,及时地审视它们,是清理自己心智带宽的好办法。我脑袋里一团乱麻的时候,就会坐下来,拿出笔和纸,把心中的念头全部列出来。无论是后台隐藏的,还是前台运行的,只要把它们清晰地列出来并逐一审视,自己立马就会神清气爽,行动力十足。这种经历我也经常有,因为我有每日反思的习惯。所以每当自己心情郁闷、无法排解的时候,我就会打开电脑,把心中的烦恼全部倒出来进行复盘,梳理的过程中,自己往往会拨云见日,真的很神奇。无论什么时候,你的笔或键盘都能帮你跳出单一视角,看到更多维度。
一个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日子就会变得灰暗无趣,然而面对压力,我们真的就只能承受吗?未必。或许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给占据了,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好消息是,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积极,我们以为自己没得选,其实还有很多角度可供选择,毕竟任何事物都是多维、立体的。看似悲观的事物背后肯定有乐观的一面,严肃事物的背后必然有好玩的一面,我们暂时看不见不代表它不存在。
获取掌控权并不难。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把这句话套用到其他场景中是这样的:我并不是在做跑步测试,我只是在玩追逐游戏;我并不是在写作业,我只是在挑战自己的速度;我并不是在洗衣服,我只是在活动自己的手脚;我并不是去见领导,我只是和一个普通人聊天;我并不是为老板做事,我只是为了提升自己。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缺乏觉知的人,其行事动机通常都由外部事物牵引,少有自主选择和掌控的余地,容易陷入“为做而做”的境地。但有觉知的人会适时觉察自己的行事动机是否停留在与目标任务无关的外部事物上,如果是,他们就主动想办法将其转移到内部,以拥有自主选择和掌控的能力,而这种掌控的窍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那些对内在动机更敏感和坚持的人,总会与众不同。他们不会为外界的奖励或评价而刻意表现,只会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努力进取,这样的人很难被困难击倒。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如果想玩得更尽兴,最好记住这个小技巧——把那些困难的大事情拆解成小块。既然做事情就是赋予意义的过程,那我们为什么不赋予它们有用又好玩的意义呢?至少,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当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都自由时,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前进呢?
科学研究虽然证实运动能使大脑生长出新的神经元,但这些神经元需要经过发育,长出神经轴突和树突,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经细胞。简单地说,新生的神经元就像一棵树,它需要长出树枝和树叶才能活下去.
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让自己保持做有氧运动时有些气喘的状态。比如跑步时,保持足够快的速度直到有些气喘,持续1~2分钟,然后改为快走,调整呼吸,重复即可,这个活动量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达到。
提到运动,我猜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跑步,但想要获得更好的效果,最好结合复杂运动。比如在10分钟的有氧热身之后练习瑜伽、舞蹈、体操、太极,等等,这些复杂的活动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活动越复杂,神经突触的联系也就越复杂,突触生长也更密集,所以好的运动方式一定同时包含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
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不管这个点是令人欣喜的感悟,还是令人难受的困惑,只要它在心头燃起火花,就把它摘取下来,记录到文档里复盘。而复盘的方式也极为简单,通常只需3点:①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②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③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仅此而已。“每日反思”有时候只有几句话,有时候长达数千字,视心而动,视情而定,只要能让自己更好地看清问题并发生改变就好。
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