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年,后周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
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979 年,宋太宗消灭割据北汉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军队领导权
军队指挥权利
军队统兵权
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事的最高机构,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
实行“更戍法”,禁军定期轮换驻地,统兵将官由朝廷临时指派,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禁军一半驻京师开封,一半驻地方,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中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
丞相
参知政事
枢密院
盐铁
度支
户部
二府
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各州的
在各州设通判监督
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北宋在各路设置转运司,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规定地方司法官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将司法权收归中央
使地方失去了形成割据的基础,维护了政治局面的稳定
为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过度重文轻武,分割地方权力,导致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办事效率低下等,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的反抗斗争频发;冗官、冗兵、冗费;辽、西夏的威胁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特点:提倡“节流”,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失败原因: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摆脱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免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保甲法
保马法
置将法
设军器监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唯才是用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阻挠和破坏
变法在推行中存在缺陷,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变法的实质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通过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
但变法以维护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916 年,耶律阿保机自立为帝,建立契丹国 ,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1125 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
1005 年,宋辽签订 澶渊之盟
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1227 年,西夏为蒙古汗国所灭
1044年,北宋与西夏双方订立和约
1115 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为了加强统治,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1234 年,金被蒙古汗国所灭。
1127 年,金统治者攻破开封,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1127 年,北宋皇族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后来定都临安(浙江杭州)
赵构就是宋高宗
南宋初年,抗金英雄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南宋对金称臣;划定边界,南宋割让部分土地;南宋向金送交岁币
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227 年,蒙古灭西夏
1234 年,蒙古灭金
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1276 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设立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皆由皇太子兼领,实际上是虚衔
枢密院掌管兵权
最高长官为院使,亦由皇太子兼领,实际是虚衔
御史台:御史台掌管监察事务
宣政院: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吐蕃事务
在地方,除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全国共设 10 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岭北行省、管理东北的辽阳行省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起初是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省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机构
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双重属性
行省制的推行,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等:蒙古人
第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夏人、畏兀儿人
第三等:汉人。汉人不等于汉族人,汉人指的是当时的北方人,原金朝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族等
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
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的行政机构
对于今西藏地区,元朝将其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1351 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发展起来,遭到元军镇压
佃农出身的红巾军将领朱元璋率领的队伍逐渐强大,于 1368 年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两宋时期,占城稻成为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苏州、湖州是全国著名的水稻产区,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
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北宋时期,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了东南沿海地区,棉布开始流行
元朝民间棉纺织能手黄道婆,从海南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促进了松江棉纺织业的发展
官窑(位于今河南开封)
钧窑(位于今河南禹州)
汝窑(位于今河南汝州)
定窑(位于今河北曲阳)
冰裂瓷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的首位。广州、泉州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
汴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事业
唐朝末期火药开始应用在军事领域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创制的“十二气历”,领先世界800年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推算最精确、使用最久的历法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首创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南宋郑樵写出了《通志》,这部书和唐朝杜佑的《通典》、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金石学兴起,代表作有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等。金石学也被认为是考古学的前身
宋词
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
元杂剧把音乐、歌曲、舞蹈、表演、念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两宋之际风俗画的代表作
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无不传神、富有情趣。当时人们称颂他的画属于“神品”
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
历史原因: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使得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的推动
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举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格物致知
理之源在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是为了明道德之善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有力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衣冠南渡
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已经从整体上和北方呈现均衡态势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