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与汉语
" 民族共同语:往往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白话文学作品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的主要来源
" 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直接促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 2000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普通话为国家的通用语言,于2001年实施
方言的形成:语言的统一会形成共同语,语言的分化则会形成不同的方言,甚至不同的语言。在社会、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加之语言系统中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要素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原来统一的语言往往会出现地域变体:方言
现代汉语方言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其中语音的差异最为明显,词汇次之,语法差异相对不易察觉
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
内部一致性较强,分布地域最广
华北东北
西北
西南
江淮
吴方言
湘方言
赣方言
客家方言
闽方言
粤方言
4.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1955年 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
1958年 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 《汉语拼音方案》
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 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
1.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和积 极普及普通话:
2.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定各项有关标准:
3.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4.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
5.研究汉语汉字 信息处理问题,参与鉴定有关成果:
6.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推广普通话
■ 20世纪50年代:"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渐普及。"
■ 新时期:"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 汉字规范化
性质::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语言学课程 " 任务:以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
汉语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 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及其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 绪论:简述语言的性质、现代汉语的地位及概况,现代汉语方言,并对国家 的语言文字政策和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内容等进行简要介绍
■ 语音:以《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为标音工具,运用语音学、音系 学原理,系统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声 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节结构等具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具有说好 朋友童话和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 文字:讲述汉字的性质和作用,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汗珠子的整理和汉字规 范化问题,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汉字
■ 词汇:讲述现代汉语语素、词和构词法,词义、词汇的构成,词汇的变化和 词汇规范化等问题,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词的结构,分析词义的构成,准 确的辨析和解释词义,提高词语运用的能力
■ 语法:讲述现代汉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和相关的分析方法,汉语词类的划分、 各类实词和虚词的性质和用法,短语和句子的结构类型等,使学生具有辨识 词性、分析句子和辨别句子正误的能力
■ 修辞:讲述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和句式修辞,常用的修辞格,常用的语体类 型等,引导学生注意选词炼句,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以提高学生的语 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 辨析具体现象,推求一般规律
" 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语言实践
" 注意比较方法
定义
属性
发音器官
四要素
社会属性
音节
元音
辅音
声母、韵母和声调
音位
汉语拼音方案
■ InternationalPhoneticAlphabet,IPA
■ 19世纪末欧洲的语言学家制定的记音符号
■ 特点:精确、通用、开放
■ 制定原则:一音一符,一符一音
语音的声学表现
发音过程
发音部位
阻碍方式
声带是否振动
气流强弱
" 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声母的音节的声母叫做零声母,这种音节称为零声母音节 " 实际上是以轻微的喉塞音或者与其实原因部位相同的轻微摩擦音开头
u、o、e、e、i、u、ü、 -i[J](前)、 -i[l](后)、er
舌面
舌尖
卷舌
ui、ei、uo、ou、iu、ie、iuo、iou、uu、uo、uui、uei、üe
前响
中响
后响
鼻韵母辅音韵尾:n、ng,它们做韵尾时的发音称为唯闭音,即只有成阻与持 阻,没有除阻
前鼻音韵母
后鼻音韵母
韵腹
韵头
韵尾
■ 定义:根据韵母开头元音发音的口形,可以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
■ 开口呼:没有韵头,韵腹不是i、u、ü的韵母
■ 齐齿呼:韵头或韵腹为i的韵母
■ 合口呼:韵头或韵腹为u的韵母
■ 嗫口呼:韵头或韵腹为ü的韵母
是依附在音节上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格式
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声调的种类,把所有的字音按不同的调值加以分类后得到的类别
■ 阴平:又叫第一声,调值为55,又称高平调
■ 阳平:又叫第二声,调值为35,又称中升调
■ 上声:又叫第三声,调值为214,又称降升调
■ 去声:又叫第四声,调值51,又称高降调
■ 平分阴阳
■ 全浊上归去
■ 入派四声
■ 一个音节最多有四个音素,最少有一个音素
■ 在音节的组成音素中,元音占优势,最多可以有三个元音
■ 辅音只能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末尾,且不能连续排列
■ 能进入韵头的只有三个高元音:i、u、ü
■ 普通话音节的韵尾可以是元音韵尾也可以是辅音韵尾,但不能同时出现
■ 可以充当元音韵尾的只有i、u,可以充当辅音韵尾的只有n和ng
说话时语流中一连串的音由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而造成的音素或声调上的变化
是在一个词里由于受韵律和意义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内部语音变化
变调指语流中相邻的音节的声调互相协调而发生的调型、调值上的变化,音节单念
时为本调,音节相连发生变化后称为变调
214-35
214-211
上声出现在在轻声音节前,要把轻声音节还原为本调,然后再按
基本规律进行变调:想想 捧起 打听 脊梁 打量
但在本调为上声的轻声前,常有例外,不变为35,而标为半上,
常出现在后缀为4子"和亲属称谓的名词中:宝宝 奶奶 脑子
(A+B) +c:前两个音节的调值变为35:展览馆 洗脸水
(214+214)+214一(35+241)+214一 35+35+214
A+(B+C):第一个音节变为半上,第二个音节变为35:小 拇指 孔乙己
214+(214+214)一214+(35+214)一211+35+214
去声前变35
非去声前变51
在去声前变为35
在非去声前面念本调
轻声是指普通话中有的音节会失去原有的声调,变为一种又短又轻的调子
原有音高变化格式消失,音强的强度明显减弱,音长明显变短
轻声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只是一种音变现象
每个轻声音节都有原调,每一个声调都可变读为轻声
轻声本身不是一个固定的调值,变读为轻声后其调值各不相同
■ 区分词义:地方 大人
■ 区分词义和词性:大意 花费
■ 改变词素组合的性质:年月 火烧
■ 结构助词"的、地、得"和动态助词“了、着、过"
■ 语气词:啊、吧、吗、哇、啦
■ 名字、代词的后缀:子、头、们
■ 名词代词后表方位的语素:上、下、面、边、里
■ 动词形容词后的趋向动词:来、去
■ 叠音词、名词和动词重叠式的后一个音节,以及四音节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第二个音节
■ 重叠动词中间或动词和补语中间的“不”和“一”量词“个”
儿化是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儿化了的韵母叫做 “儿化韵”,汉语用“儿”表示,汉语拼音用“r”表示
“儿”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可以看作是一个语素,一个后缀,只具有语法意义, 不具有词汇意义
■ 区别词义:火星/火星儿 头/头儿
■ 区分词性:盖/盖儿 尖/尖儿
■ 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女孩/ (小)女孩儿 蛐蛐/蛐蛐儿
■ 无韵尾或u做韵尾时,二话发言是直接后加一个卷舌动作
■ 韵尾是i或n(in和ün除外),儿化发音是韵尾i、n丢失,主要元音央化后做 卷舌动作
■ 韵母是i或ü时,儿化发音是把韵腹i和ü变成韵头,后面增加央元音[a]然后做 卷舌动作
■ 韵母时-i时,儿化发音是把-i变为央元音[a]然后做卷舌动作
■ 韵母是in和ün时,儿化发音是要先失落韵尾n,然后按照i和ü的音变规则,加 上央元音[a]然后做卷舌动作
■ 韵尾是ng的韵母(ing和iong除外),儿化发音是要失落韵尾ng,但前面的主 要元音留下鼻化色彩,然后做卷舌动作
■ 韵尾是ing和iong时,儿化发音是要失落韵尾ng,加上鼻化的央元音,之前的 主要元音[i]和[y]变成韵头,然后做卷舌动作
" 又称为节律或韵律,由音高、音长、音强等要素组合而成
" 不能独立存在,必须附着在一定的音色(音质)上
" 是话语中的超音段部分
停顿是语流中出现的声音中断或间歇
a 来源于语言内部的结构层次,是词与词结合在一起时疏密不同造成的停顿
a 音步:韵律系统中最小的轻重节奏单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是一个双音节词构成一个音步
a 意群:词与词结合在一起时构成的意义整体
a 音步和意群之后都可以是停顿点
a 显著的停顿点在书面上用标点符号表示,不同的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长度不同,更长的停顿则用章节的分段来表示
为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观点,或表达某种感情,在不是语法 停顿的地方停顿,又称强调停顿
生理上换气造成的停顿
停顿与情绪、语速、语气也相关
重音是语流中念得比较重、听起来比较清晰的音,有时也用延长时间的方式来表现
部分语法要求读重音
a 谓语的核心动词
a 动词、形容词前的状语
a 程度补语
a 定语中离名词性中心语最近的成分
a 指示代词和表疑问的代词
需要强调特别突出的词语,是表意的焦点所在。不同的逻辑重音 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潜台词
句调指整句话的音高升降变化
句调以句子为基本单位,贯穿全句,但在句末音节表现突出
■ 平调:句调平稳,没有升降变化
■ 降调:句调从高走向低
■ 升调:句调从低走向高
■ 曲折调: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的句调
句调不是字调的相怜,二者是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叠加
将普通话中出现的多个音素归纳为有限的音位,得到一个整齐而严谨的音位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拼音方案
一个字母或两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辅音音位、部分元音音位(字母u表示音 位/a/)
一个字母代表两个或三个音位:部分元音音位(字母i表示音 位/i/、/J/、/l/,字母e表示音位/e/、/a/)
隔音:u、o、e开头的音节在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发生混淆就需用 '隔开:y和w
也可以起到隔音作用,通过添加或改写出现在零声母音节前,而不是声母
省略:ü行的韵母和声母j、q、x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iou、uei、uen前加辅音声
母时,省写韵腹,写作iu、ui、un
声调:调号标在韵腹上:轻声不标调:有变调的字标原调不标变调
" 拼写以词为单位
" 表示一个整体的词各音节连写,词和词之间分写
" 四字成语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可以分成两个双音节,中间加短横线
" 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 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依附于语言
■ 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又分为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
■ 表音文字用不多的符号表示有限的音素或音节,音与字母的对应相对稳定
■ 表意文字用数量较多的符号表示语素
" 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 用特定的符号直接表示词或语素的意义
" 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超时空性
" 汉字具有分化同音字词的作用
" 汉字的结构呈方块形
"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草书
" 行书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练笔单位
■ 传统基本笔画:永字八法,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 现代基本笔画:札字法,横竖撇点折
■ 笔画的具体形状有主笔形和附笔形之分,主笔形是一般的写法,附笔形是不同的变形
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构字单位
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
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两面包围:上左、上右、左下:三面包
围:上三、下三、左三)、全包围结构
偏旁:传统文字学概念,是从造字法角度对合体字进行分析所得到的结
构单位,分为形旁和意旁两类
部首:传统的部首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部件、偏旁、部首时有重合,但是是不同的概念,
" 笔顺:是书写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
" 概括为"先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大后小,先长后短"
" 判断某个笔画的顺序是依据收笔而不是落笔
■ 原形省略:减省繁体字中的一部分,只保留部分特征或轮廓
■ 更换偏旁:更换声旁、形旁为更简单的符号
■ 整字替换:换成形体更简单的会意字或形声字:用形体简单的同音字或近音 字代替:草书楷化
■ 整理异体字:从俗、从简、布局合理
■ 更改县级以上地名生僻字
■ 统一计量单位用字
明确规定字形标准、笔画数、笔顺、结构方式、笔形次序
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包括常用汉字、通用汉字、各类专业用字的数量
■ 通用汉字:8105
■ 常用汉字:3500
定形
定音
■ 形序法:按照字形排列字序,包括部首法、笔画法和号码法
■ 音序法:按照字音排列字序,一般按照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同音字用 笔画法作为辅助
■ 义序法:按照字义排列字序,现已弃用
" 写规范字
" 读标准音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或特定范围的所有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口 只有音没有义不是语素
口 一个语素只有一个语义
口 单音节语素:天、人、看、呢: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
口 双音节语素:蟋瘁、蝴蝶、参差
口 多音节语素:巧克力、奥林匹克、布宜诺斯艾利斯
口 成词语素:能独立成词的语素
定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跟别的语素组合时位置比较固定
不定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跟别的语素组合时位置不固定
成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时词根是词根,是词的基本意义载体:定位语素
是词缀,附着于词根前后,表示附加意义,在词根前叫前缀,在词根后 叫后缀
词由语素构成,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音义结合体
口 独立运用:指能够单独成句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口 最小的:词不能扩展,能扩展的就不是词而是短语
离合词:部分词是一个词,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扩展为短语
口 洗澡一洗个热水澡:鞠躬一鞠了一躬
口 说明词和短语之间的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
■ 自由短语:根据交际的需要由两个或两个词临时组合而成
口 分为专名和熟语
口 固定短语具有固定结构和整体意义,作用相当于一个词
■ 经过压缩和省略而成的词语
前后两个词均取前一个语素或后一个语素
前一个词取前一个语素,后一个词取后一个语素 令 省略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
省略并列的几个词中相同的语素
包含音译词的名称可以只取音译词的头一个音节 令 综合使用以上方法
字母词:拼音的简称或外来词简称字母加上汉语语素
对于一些联合结构选择其中各项的共同成分加上所包含的项数构成
由列举的项数加上集体的属性构成
■ 双声,两个音节字母相同的连绵词:犹豫 拮据 彷佛 踌躇
■ 叠韵:两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连绵词:蹒跚 灿烂 窈窕 缥缈
■ 非双声叠韵:她埋 麒麟 蝙蝠 芙蓉
叠音词:由同一音节重叠而成的词,重叠后的音节是一个语素:蛔蛔 茫茫 赫赫
音译外来词:由汉字译写外来读音的词:香槟 三明治 奥林匹克
由两个或以上语素构成的词
由至少两个不同的词根组合而成,是现代汉语最重要的构词方式
■ 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有一些联合型合 成词形式属于这几类,但意义上属于两义并列一义消失,可视为单独的一类
■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包括定中关系、状中关系两种
■ 补充型: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包括动作与结果关系、动作与趋向关 系,食物和计量单位关系三种
■ 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 对象
■ 主谓型: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对象,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
由相同的词根重叠形成,两个词根是两个语素
由词根和词缀构成,又称派生法,包括前加型和后加型两种:此外还有一 种由词根加叠印后缀组成的附加式
词:语音是词的形式,词义是词的内容
- 概括性:一个词往往是对某类事物或现象的概括
- 模糊性:词义的界限不明确,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连续性
- 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的生存条件存在各方面的差异,形成认知的差异,在词汇上反 映为民族性 ■ 同类事物词义概况的范围可能不同
■ 基本意义相同的词引申义可能不同
■ 指称同一事物的词感情色彩可能不同
- 理性义:与概念相联系的核心意义
- 色彩义:附在理性义之上,反映人或语境赋予词的特定感受 ■ 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
■ 语体色彩: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大类
■ 形象色彩:通过描摹、比喻等手法使词义表达富于具体形象感
- 义项:词的理性义在辞书中的分项解释
- 只有一个义项的为单义词,有多个义项的为多义词
■ 引申义:在原有义项的基础上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
■ 比喻义:在原有义项的基础上,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派生出来的
■ 基本义:在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 同音同形词:同音同形但意义之间没有联系,不属于一词多义
eg: 父亲:有子女的男子是子女的父亲
父亲 - [+有子女][+男性][+亲属]
eg: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哥哥 - [+同胞][+男性][+年长]
姐姐 - [+同胞][-男性][+年长]
弟弟 - [+同胞][+男性][-年长]
妹妹 - [+同胞][-男性][-年长]
义素分析可以突出的显示词义之间的联系和异同,还易于说明词与词之间的搭配限制
■ 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
eg:察觉 - 觉察,维生素 - 维他命,水银 - 汞,衣服 - 衣裳
eg:和蔼 - 和气,平凡 - 平常,承继 - 承袭,中心 - 重心
■ 多义词可以在多个义项上与不同的词构成同义关系
口 意义重心的不同
口 意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口 范围的大小不同
口 集体与个体的不同
口 搭配对象不同
口 感情色彩不同
口 语体色彩不同
口 形象色彩不同
■ 词性方面的差别
■ 综合多样的差别
■ 利用同义词的细微差别选取满足不同语境需要的词语,使表达精确、生动、 恰当
■ 同义词连用,可以加强语势,使语意丰满,还可以使语言富于节律美
■ 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
口 构成反义词的两个词必须有共同的意义基础,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
口 反义词一般只在理性意义的某个方面相反或相对,其他方面则保持一致
口 有些词在意义上没有对立关系,但在一定情况下会在主观上对立,形成约定俗成的反义词
口 一个多义词可以在不同的义项上拥有不同的反义词
■ 绝对反义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不允许出现非A非B的中间状态,非A即 B,非B即A 生 - 死,动 - 静,有 - 无,真 - 假
■ 相对反义词:并不互相排斥,二者之间还有中间状态,是A非B,不是A不一定 是B 黑 - 白,上 - 下,雅 - 俗,头 - 尾
■ 运用反义词形成意思上的鲜明对比
■ 利用反义词成对的特点构成对偶、仿词、排比等修辞
- 语义场:由词义间具有一定联系的一组词形成的语义聚合
■ 同一个语义场中的成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义场中意义就会不同
■ 同一个词可能会属于不同的语义场
■ 上位语义场有其下位语义场
■ 下位语义场可能还有更下位的语义场
■ 同义词构成同义语义场,反义词构成反义语义场
■ 类属语义场:成员属于一个较大的类
■ 顺序语义场:成员按一定顺序排列
- 每个词都处在一定语义场内,词汇是一个有序地系统
■ 基本词的总汇,词汇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口 全民性
口 稳固性
口 能产性
■ 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 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词、新词
- 基本词汇同一般词汇即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它们的综合构成了语言的词汇
■ 从古代汉语吸收来的词
令 用于某些文体和特殊语境,口语中很少使用
令 其表示的事物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存在,往往被更为通俗常用的词替代,也有一部分没有相应的词可以替代
令 有时可以达到特殊的效果
令 一般用于叙述历史事物或现象
令 其所表示的事物大多已经不存在了
令 结合一些辞格的使用可以产生特定的效果
■ 广义的方言词:各地方言中使用的词
■ 狭义的方言词:从北方方言中吸收进普通话的词
■ 使语言更加生动、更具表现力
■ 从外族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也叫借词
口 音译:扑克,沙发,咖啡,比基尼,迪斯科
口 半音译半意译:冰激凌,新西兰,因特网,浪漫主义 口 音义兼意译:基因,迷你,乌托邦,可口可乐
口 音译加汉语语素:沙皇,芭蕾舞,沙丁鱼,披萨饼,多米诺骨牌 口 借形词:MBA ,wHo ,AA制
口 日语词借用:革命,经济,高潮,人气,手续,支部
■ 各行业和学科中使用的专有词语
■ 使用不受地域限制
■ 部分行业语逐渐成为普通词汇
- 也叫秘密语,行业语中特殊的一种
- 词义在内部成员的使用中具有约定性
- 由汉语普通语素赋予特殊含义而成
- 生命力较弱,失去秘密性后大部分被淘汰,少数被吸收成为普通词汇
0.熟语:是人们常用的、有特定意义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语
- 成语的定义:人们长期使用、书面色彩较强的固定短语
■ 意义整体化,具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双层性
■ 结构凝固化:结构凝固,成分不能随意更改,位置也不能随意变动
■ 风格典雅化:大多来自古典文献,书面语色彩强,表意典雅,很多保留着古 汉语的词义和结构
- 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口 联合式
口 主谓式
口 动宾式
口 偏正式
口 补充式
口 兼语式
- 成语的运用: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 指口语色彩浓的短小定型的习用短语
- 多三字结构,也有三字以上的
- 惯用语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语义较为直白
- 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口头固定短语,前一部分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 整个短语真意所在
■ 喻意型: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对比喻的解释
■ 谐音型:前一部分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后一部分通过谐音或双关来表示整 个歇后语的意义
- 带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口语色彩浓厚,多出现在打趣的语境中
- 民间流传的、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 在形式上是简短的句子,但不是一般的句子,一般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引用,因此也 可以看作是词汇的成员
- 往往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况
- 大多具有说理的精辟性
- 多来自民间,通俗易懂,口语色彩较浓,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 用汉语原有的语素和构词方式创造新词,大多为复合式或附加式
■ 使用缩略方式创造新词,多音节词缩略为双音节词
■ 吸收外来词和方言词
■ 旧词产生新义形成新词
■ 词义范围的缩小
■ 使用频率的降低
■ 逐渐消亡
■ 一部分成为历史词,一部分成为文言词,还有的可能重新复活
■ 词义的扩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扩大
■ 词义的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缩小
■ 词义的转移:指称某个对象的词转而表示另一对象,或感情色彩的转移
■ 吸收表现力强或适应特殊场合需要的词
■ 避免吸收没有生命力的词,避免滥用古语词
■ 适当使用方言词来增强表现力,体现地方特色,突出人物个性
■ 避免吸收在普通话中已有习用的同义词的方言词以免造成交际的障碍和混乱
■ 在意译词和音译词并存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意译词
■ 音译词应尽量音义兼顾
■ 外来词的汉字书写形式应该统一
新词的规范:由社会语言生活的考验结果来决定
- 语文词典、字典:主要收录汉语中的一般字词并注音释义
- 百科词典:收录各学科、各领域基本的、重要的事实概念并给以简明的解释
- 常见的词典、字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 典》《辞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
- 其他词典:同义词词典、反义词词典、新词词典、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词典等
" 语法是语言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律
" 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短语或词构成句子,都有其组合规律 "
“语法":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和对客观存在的语法规律进行描写、解释的科学,即语法学
不研究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具体含义,而是研究从无数词语和句子中抽象出
来的结构规律
相较于语音、词汇的变化,语法的变化慢得多,具有相对稳固的特性
每种语言的语法系统都有同有异,表现出民族性的特点
■ 语法单位:有语法意义的、受语法规律支配的音义结合体
■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 词:由语素构成,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 短语:词和词按语法规则组合成短语,简单短语可以组成复杂短语
口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最大
的语法单位
口 短语或词加句调可以形成单句,复句由失去完整句调的单句组成,复句
内的单句叫分句
语素、词、短语是语言的备用单位,为静态单位:单句和复句是语言的运用 单位,为动态单位
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男、女、三、上、慢性、急性)、数词、量
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 句法成分:句法结构的直接组成部分,按照句法结构内部的组成单位之间的 语法关系确定
■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主语加以陈述的,构成主谓关 系
■ 动语和宾语:动语是支配、关涉宾语的成分,宾语是被动语支配、关涉的对 象,构成动宾关系
■ 定语和中心语: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限制成分,构成定 中关系
■ 状语和中心语: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前面的修饰、限制成分,构成状 中关系
■ 中心语和补语: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后面的补充成分,构成中补关系
■ 中心语分为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中心语
■ 各种句法成分是成双配对、共存共现的,各自的位置也是前后固定的
■ 传统语法学:词法和句法
■ 新兴的语法学:句法、语义、语用,除词法和句法外还需要研究语义关系、 语义特征、语义指向,以及使用语句的语言环境和说话者的主观意图和语法 的关系
比较语法:揭示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语法异同
描写语法:揭示一种语言在某·时期的语法面貌
令 理论语法:又称专家语法,目的在于建立科学的语法体系
令 教学语法:又称学校语法,讲解语法规律、规范语法运用,注重教与学的认知规律
■ 语法系统:语法事实的系统
■ 语法体系:语法学的系统
■ 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但语法体系可以不止一个
" 词在语法中的分类
" 一般以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为依据
"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形态
■ 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 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 构形形态:重叠式,讨论讨论、干干净净 :黏附式,同学们
■ 构词形态:前缀,阿姨:后缀,甜头
" 词的意义:从词的具体意义中概括出来的类别
■ 根据能否做句法成分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
口 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
口 体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
口 谓词:经常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口 名词:表示人、事物、实践、处所、方位的名称
口 专有名词:表示专·对象的词
口 经常做主语、宾语或主语、宾语的中心语
口 名词不能做补语
口 一般可以受表示名量的数量短语修饰,但表方位、表集合的名词和专有名词大多不可以
口 名词·般不能受副词修饰
口 名词·般不能重叠
口 部分表人的名词后面可以附加4们"表示复数
■ 方位词:主要表示方向和相对位置
■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
口 经常充当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
口 多数动词经常充当动语带宾语,·些动词做动语通常带谓语性宾语
口 能受4不"等副词修饰,但只有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部分能愿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口 大多可以后带4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持续、完成和经历等语法意义
口 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时、少量,有时带有尝试的意味
判断动词“是":在主语宾语之间表判断,也可以表示事物的特征、情况或存在的句子里:还可以做副词,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前,做状语, 重读表强调,相当于“确实"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表示对行为或状况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意愿性的评议,主要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做状语:不能用在动词前,有些还可 以做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
令 表可能性:能、能够、会、可以、可能、可
令 表必要性:要、应、应该、应当、该、得
令 表意愿性:肯、敢、要、愿、愿意
趋向动词: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做补语,主要用来表示动作的趋向,
也常做谓语或谓语的中心语:还可以做补语引申出比较抽象的意义
■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等
口 经常充当谓语、谓语中的中心语和定语
口 表性质的形容词能受“很”“太"等程度副词修饰,表状态的形容词则不可以
口 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程度的加强
■ 区别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分类作用,常常成对或成组出现
口 只能做定语,修饰名词
口 除作定语外本身不能再充当其他句法成分
口 不能受“很”“不"修饰,表否定只能用“非"
口 和形容词的区别:区别词不能做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而形容词主要做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
口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
令 表示数目的多少
令 复合数词:系数(一、二、三)和位数(十、千、百)通过系位相连构成
令 可以组成表示分数、倍数、概数的短语
表示次序的先后,一般在整数前面加词缀4第"初”“老"表示
口 一般要跟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才能充当定语、补语、状语等句法成分
口 一般不直接修饰名词,数词和名词的直接组合通常是承袭了古汉语的用法
口 量词表示人、事物和动作行为的计算单位
名量词:表度量衡(寸、米、亩)、个体(个、只、头)、集体
(对、套、群)、不定量(些、点儿)等
动量词:下、场、趟、顿、次、回、通……
部分表名量、动量的词是临时借来的,如一篮子、一枪:部分借用来的词回逐步固化为量词,如一瓶酒、一摞书,并具备量词的 语法特征
口 复合量词:由两万个不同的量词复合而成,如人次、秒立方米
口 量词常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定语、状语、补语等
口 单个的量词一般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单独出现是因为省略了数词“一”
口 单音节量词和数量短语大多可以重叠,表示每一、逐一或数量多等意义
副词的意义和种类:表程度、表范围、表时间、表肯定、表否定、表情态、 表语气
口 副词绝大多数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做状语
口 极少数副词还可以做补语,如高兴的(很)、激动七(分)
口 在一定条件上副词还可以修饰名词性词语,限制人和物的数量和范围,如就、才
口 副词一般不能单说,少数副词可以在省略句中单说,如不、也许、当然
口 副词一般只能做状语
口 “没(有)"在谓词前修饰谓词时是副词,在名词前支配名词时是动词
口 代词:起代替和指示的作用
令 人称代词:对人或事物起称代作用,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反身代词、泛称代词
令 指示代词:对人、事物或情况起指别作用,基本形式是“这"和“那"
令 疑问代词:对人、事物或情况起询问、求代的作用
口 按功能分类:代名词、代谓词、代数词、代副词
口 不是根据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性质比较特殊
口 代词与它所代替的语法单位的功能相当
口 有些代词有表示虚指、任指的用法
" 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可以充当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等,也可以独立成句或做独立语
"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或应答等意义,独立性很强,不跟其他句法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常做独立语或独立成句
不能直接充当句法成分,只能依附在实词或语句中,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主要用在名词性短语之前构成介词短语,主要用来修饰谓词
口 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在、于、自、打、当、由、沿、朝
口 表示依据、方法、方式、工具、比较:根据、据、依照、遵照、按照、按、靠、本着、用、通过、凭借、经过、比
口 表示施事、受事:被、叫、让、由、把、将
口 表示原因或目的:为、因为、以、为了
口 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关于、至于、跟、和、同、与、向、给
主要做状语,其次做补语,少数情况上做定语,不能做谓语
" 大多由动词虚化而来,有的词仍处于过渡阶段,主要取决于是否做谓语中的中心语
" 语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虚词,作用是把词、短语、句子连接起来
口 连接词或短语:和、跟、同、与、并、及、以及
口 连接句子: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要么、否则
口 既可以链接词或短语又可以连接句子:而、或、或者、并且
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取决于它们后面接的是谓词性成分还是名词性成分
■ 助词: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三面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 结构助词:标示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语和补语之间的结构关 系:的、地、得
■ 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所处的状况:着、了、过
■ 比况助词:附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大多表示比喻:似的、 一样、(一)般
口 所:常附在及物动词前构成4所"字结构,或与4被"4为"配合构成
被动
口 给:用在动词前起加强语势的作用,也可以省略
口 连:用在名词性、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词语前,与4都"4也"配合,表
示对比
常用在句末表示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后头表停顿:的、了、 呢、吧、吗、啊
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取决于“的"是否能删除,其后是否
能添加名词中心语
语气词“了”和动态助词“了":取决于在句末还是在谓词后,主要看
句子所说的事有没有发生。动态助词为”了1 ",语气词为“了2 ":如
果是既在谓词后又已经发生了的混合形态,则是“了1+2 "
■ 具有两类或多类词的·般语法特征
口 兼名、形:科学、标准、经济、民主、困难、矛盾
口 兼动、名:病、建议、决定、领导、参谋、计划、通知
口 兼形、动:破、忙、明确、端正、丰富、密切、繁荣
口 兼形、名、动:麻烦、方便、便宜
兼类词的词义有明确的联系,如果两个词形式相同而词义没有联系则属于同 行词:怪
甲类词临时借用为乙类词,属于活用而非兼类,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不属于活用
短语:也叫词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语法单位,没有句调,是一种造句单位
■ 主谓结构:表示陈述关系,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 动宾结构:表示支配或关涉的关系,动语在前,宾语在后
■ 偏正结构:表示修饰、限制的关系,修饰语(偏)在前,中心语(正)在后 口 定中短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定语修饰限制中心语的属性、质
料、数量、领属等,有时会使用结构助词“的"
口 状中短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修饰限制中心语的方式、情
态、程度等,有时会使用结构助词“地"
中补结构:表示补充、说明地关系,中心语在前,补语在后,有时会使用结 构助词“得"
联合短语:表示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由多个成分构成,之间常由顿号或连词相连
同位短语:一般由两个成分构成,从不同角度指称同一人或事物
连谓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三得谓词性成分连用,具有时间和事理三的先后 关系,不使用关联词语或表颠符号相连
兼语短语: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套叠在·起构成,动宾短语得宾语兼做主 谓短语的主语
量词短语: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量词构成,包括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
方位短语:由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或动词等词语后构成,表示处所、时间或 范围
介词短语:又叫介宾短语,由介词附在名词等词语前面构成,表示与动作相 关的时间、处所、对象、范围、方式、条件、原因等
“的"字短语:由结构助词“的"附在实词性成分后面构成,指称人或事物
“所"字短语:由助词4所"加在动词前面构成,指称动作行为支配、关涉 的对象
比况短语:由比况助词附在名词或动词等词语后构成,表示比喻或推测
" 简单短语:由至少两个词构成
" 复杂短语:大的短语内包含小的短语
" 层次:短语内部词语组合的先后顺序
" 简单短语只有·个层次,复杂短语有两个或多个层次
" 层次分析法:从大到小、逐层解剖,·直分析到词为止
■ 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应该都是可成立德语言单位,或是词,或是短语
■ 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应该能够直接搭配
■ 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搭配起来的意义要符合整个结构的原意
" 单义短语:只有·个意思的短语
" 多义短语:不止·个意思的短语
■ 由结构层次的不同造成的多义短语:两个/公司的职员,两个公司的/职员
■ 由语法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多义短语:出租(动)汽车(宾),出租(定) 汽车(中)
■ 由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造成的多义短语:反对的是组长:是组长反对的;是反对组长的
■ 经常充当主语、宾语,语法功能与名词相当
■ 包括定中短语、由名词性短语组合成的联合短语、同位短语、方位短 语、“的"字短语、“所"字短语
■ 经常充当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语法功能和谓词(动词和形容词)相当
■ 包括动宾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由动词和形容 词性词语组成的联合短语,部分主谓短语也可以作为谓词性短语
■ 量词短语分为名量短语和动量短语,明亮短语常做定语,也可以做主语、谓 语和宾语,动量短语常做补语和状语 ■ 比况短语常做定语、状语、补语,有时也做谓语
■ 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用“//" 表示,“//"前为主语
■ 当时间和处所的名词性词语在谓语的中心语前同时出现时,表示人和事物的 作主语,而表示时间和处所的就做状语
■ 在一定条件上谓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主语,一般由非动作性的谓词,如判断 动词、形容词构成
■ 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用“//” 表示,“//”后为谓语
■ 动词、形容词单独充当谓语受到·定限制,·般要前带状语,或后带补语、 助词等
■ 在一定条件上名词性词语可以充当谓语,多用于说明籍贯、特征或节气、节 日、天气等
■ 名量短语也可以做谓语,多用于说明人或事物的数量或与数量相关的年龄、 价值等
■ 施事主语:主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即施事,主谓的语义关系是施 事+动作
■ 受事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即受事,主谓的语义关系是受 事+动作
■ 中性主语:主语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主谓之间呈现出多种语义 关系,包括表判断、表动作的当事、表描写的对象、表评议的对象、表存在 的处所、表动作的工具、表行为的原因等
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或持续的时间,由表动量和时量的数量构成:看了<几遍>,住了<两天>
在语法上补充说明谓语性中心语,但在语义上指向主语或宾语
“定语+中心语"为名词性短语,因此定语中心语一般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中心语为谓词性
可以充当主语、宾语
“状语+中心语"是谓词性短语,因此状语中心语·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 时中心语为名词性
可以充当谓语
补语的中心语·般由单个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少数情况上由谓词性短
语充当
插入语:常由一些特定的词语充当,主要用来引起对方注意,表示消息来源、推测估计、总结等:你们看,这是什么;总之,就是这样;此外,还有这个;毫无疑 问,是这样的
用来呼唤对方,引起注意:妈妈,在吗;师傅,麻烦您了
用叹词表达诸如惊讶、感慨、喜怒等感情,也用于应对:啊,真好;咦,
你也在;唉,怪我
用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加强真实感:咚咚咚,鼓声响起了;浙沥浙
沥,下雨了
如果叹词和拟声词后面加了感叹号、问号或句号,就成为了独立的句子:如果是逗
号,就是独立语
主语是语法学里的概念,话题是语用学里的概念,话题又叫主题,是话语的出发
点,是说话所要叙述或谈论的对象
话题通常位于句首,多为名词性成分,所以常与主语重合,但话题也可以是位于句
首的表时间、处所的状语
eg:我们后天出发;后天我们出发
话题与主语的区别:从形式三看,话题后常常可以接停顿,也可以用语气词表停
顿,而主语则不·定
eg:我,不过是一个小职员
" 句子是具有·个句调,能够表达·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包括单句和复句
" 单句往往由短语构成,但比短语多·些东西,包括语调、语气或独立语等
" 句子包括·些短语没有的变化,如句子内部可以有省略倒装
" 句型:按照句子的结构特点对单句进行的分类
口 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单句
谓语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谓语中的核心动词往往前有状语或后有
补语、宾语
eg: 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名单已经确定了(主 |状+动词)
洗衣机把衣服洗坏了(主 |状+动词+补)
谓语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中的核心形容词往往前有状语或
后有补语
eg: 现在的房子相当贵(主 |状+形容词)
老范心里乱极了(主 |形容词+补)
谓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往往限于说明人物的籍贯、特征或
者说明时间、天气、类属、数量等,句子形式较短,且一般是肯定形式
eg: 孙中山广东人(主 |定中短语,表籍贯)
明天晴天(主 |名词,表天气)
这车进口的(主 | "的"字短语,表类属)
令 不能分析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
令 不是省略了主语和谓语,补不出主谓或不需要补出主谓的
令 由动词性词语构成
令 eg:马上出发!
令 由形容词性词语构成
令 eg:安静!
令 由名词性词语构成
令 eg:11月5日。
令 由叹词或拟声词构成
令 eg:哎!噗通!
" 句式:根据句法结构中的某种共同特征将单句归纳成·定的句式
■ 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 将主谓短语中的主语称为“小主语",将整个句子中的主语称为“小主语"
■ 将主谓短语中的谓语称为“小谓语",将作为整个句子的谓语的主谓短语称为“大谓语"
口 小谓语大多是动词性的,也可以是形容词性的,少数情况上是名词性的
口 名词性词语充当小谓语的主谓谓语句多见于肯定式口语短语
口 eg:同学们一人一个笔记本电脑
令 大主语可以移位,变成·般的主谓句
令 eg:再棘手的事情他都有办法解决
令 小主语有时含有周遍性的意义,表示所说没有例外,在语用中往往含有夸张的意味
令 eg:我英语说得不好
令 大小主语之间插入“的"字,变成一般主谓句
令 eg:这种树叶子很大
eg:你们两个人谁也别埋怨谁了(谓语中两个"谁"复指"你们两个 人"中的任意一个)
令 前面可加介词“对"“对于”“关于”等,变成介词短语做句首状语的句子,不再是主谓谓语句
令 eg:这件事情他爸爸也没有办法
■ 由“把"构成介词短语做状语的句子
■ 多数把字句能够体现“处置"的意义,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对“把"字所引出的受事施加影响,使它发生某种变化
口 核心动词一般不会是单个动词,尤其是单音节的动词,通常前有状语或后有宾语、补语、带“了"“过",或是重叠形式的动词:韵文一般不受这一限制
eg: 把黑板擦 ×把黑板擦擦、把黑板擦干净、把黑板擦了 √
口 “把"引出的词语在语用中,一般是已知、特定的人或事物
eg:"你把衣服洗了",说话者默认双方都知道"衣服"的所指
口 助动词或否定词要放在“把"前,eg: 你没把黑板擦干净 √你把黑板没擦干净 ×
口 “把"字句中核心动词·般是表示处置的及物动词,对“把"字所引出的受事施加影响
eg: 我把父母接来 √ 父母受动词"接"影响,产生变化"来"
我把父母想念 ×父母不受动词"想念"影响,不产生变化
■ 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直接成句的句子
■ 兼语短语中的动词不同程度地具有使令、致使义
eg:你可以回学校找师妹们帮忙
eg:你陪我去趟佛山吧
■ 兼语句跟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形式三相似,需要区别 口 停顿处和加状语处不同,在第·个动词后兼语句不能有停顿也不能加状语,而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句子可以
口 第一个动词性质不同,兼语句的动词多含有使令含义,能带主谓短语作
宾语的动词多具有言说、感知、认知含义
■ 句子的语气类别
■ 句型和句式是根据句法结构对单句的归类,句类是句子的语用分类
■ 通过语调或者语气词等手段表现出来
■ 陈述句: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
■ 陈述语气:用来叙述·件事情或者表示·种意见,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语气 类型
■ 语调:语调平稳
■ 表达手段:不使用语气词,或常见语气词4了、啦、呢、的、嘛、呗、罢 了"
口 在肯定形式的基础三添加否定词
口 双重否定:表达肯定,但在语用三与肯定有差别
■ 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
■ 疑问语气:用来提出疑问,要求对方回答
■ 语调:多为升调
■ 表达手段:常用升调、语气词、语气副词、疑问代词、肯定否定形式并列等
令 提问时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部分即疑问点,答问时针对疑问点来回答
令 大多不用语气词,或用“呢”“啊”
令 也有不用疑问代词而用句末的疑问语气词“呢”,eg:你人呢?
令 提问时提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三选项让对方选择作答
令 选项常用4(是)……还是……"链接,常用语气词“呢” “啊”
令 口语中有时也可省去“还是”,eg:你去我去?
令 谓语内用肯定、否定的并列式提问,让对方作肯定或否定回答,又叫反复问
令 可用语气词“呢"”啊",带有缓和的口气
令 在句末用语气词4吗"4吧"或三升语调提出疑问,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回答
令 猜度的口气语调可用降调,eg:你是北师大的吧?
令 三述四种形式都是有疑问句,也可以不表达疑问语气而表达否定
或肯定的口气,这种无疑而问的句子叫反问句,也叫反诘问句
令 借用疑问的形式加强了肯定与否定的口气,疑问形式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因此反问句的形式和内容相反,即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否 定,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 祈使句: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
■ 祈使语气:用来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
■ 语调:降调
■ 表达手段:表示请求的口气常用“吧”,表示劝告的语气常用“啊”
■ 主语一般是第二人称,即听话人,往往可以省去不说
■ 在一些语用环境中,如标语或口号,祈使句多使用非主谓句的形式 eg:为人民服务!
■ 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
■ 感叹语气:用来书法某种强烈情感
■ 语调:常用降调
■ 表达手段:常用语气词“啊”,句末常用感叹号
■ 常用“真、太、多、多么、好"等表示成都的词语,也常用叹词独立成句
" 省略:在一定的语境里根据语用需要往往在说话时会省略·些听说双方都清楚的成分
" 离开相应语境后表意不明,必须补出省略的部分,且只有一种补出的可能
" 承前省:前面说过,后面省略:蒙后省:后面要说,前面省略:对话省:在对话中出现过
" 不同于隐含:隐含是在句子中某些成分无法准确补出或补出的可能性不止一种,但是听说双方都能感觉到这个成分的存在eg:禁止入内
" 汉语句法成分的排列次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状在前,中心语在后等
" 有时为了语用的需要,在句子中可以特意改变句子成分的顺序,这种语用手段叫倒装,被倒装的句子叫倒装句或变式句
■ 主谓倒装:使位于更加突出,主语·般读得更轻
■ 定中、状中倒装,使中心语更加突出,定状·般读得更轻
" 书写时的倒装成分用逗号分开以给人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eg:不要什么了,您?
■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 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 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 主语和宾语意义三不能搭配
口 主语、谓语、宾语残缺
口 定语、状语、补语残缺
口 主语、谓语、宾语有多余成分
口 定语、状语、补语由多余成分
口 定语、状语、中心语的位置用错
口 定语、状语的位置用错
口 多层定语、状语语序不当
口 两种说法混杂
口 前后牵连
句子的语气和句子的表达功能通常是·致的,如陈述的功能是陈述,疑问的功能是疑问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句类和句子的功能并不对应,如反问、设问,这种情况有
其特殊语用价值
"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再加一个贯穿始终的句调构成
" 复句中的分句即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每个分句互不充当彼此的于一成分,但之间存在逻辑语义关系
■ 关联法:在复句中使用了关联词语的
■ 意合法:在复句中不使用关联词语的,常用于口语
■ 按分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分成两大类
■ 联合复句:各分句意义三平等并立,没有主从关系
■ 偏正复句:各分句意义三不平等并立,有主从关系
口 分句说明有关联的几个事情或·个事情的不同方面
口 平列式:前后分句是平列关系
口 对照式:前后分句是对照关系
■ 顺承复句:分句按顺序说出时间、空间或逻辑事理三具有先后关系的几件事
■ 解说复句:分句间有解释或总分关系,往往是后·分句解说前·分句,或先 分说后总说,或先总说后分说
口 分句之间有选择关系,分为未定选择和已定选择两种
口 未定选择:分句表示多种情况让人从中选择
口 已定选择:选定一种而舍弃另一种
口 后面的分句在程度、范围、数量等方面比前面分局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口 衬托递进:其中一个分句意思上衬托另一个分句
口 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说出在满足条件后产生的结果,一般偏句在前正句在后,有时也可根据语用需要倒装
口 充分条件句:有了某个条件就一定有某种结果
口 必要条件句:有了某个条件,不一定有某种结果,但是没有该条件就一定不会有该结果
口 无条件句:在任何条件上都会产生某种结果
口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产生的结果,一般偏句在前正句在后,有时也可根据语用需要倒装
口 偏句与正句语意上相一致,即假设某种情况成立,就会产生某种结果
口 偏句和正句语意上相背,即假设某种情况成立,原有结果依然不变
口 偏句表示原因或理由,正句表示结果
口 说明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主要是说明性的,·般前因后果,有时也可根据语用需要倒装
口 推论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主要是推论性的
目的复句:偏句表示行为,正句表示行为的目的,分为求得目的复句和求免两种
" 分句间语义关系不合逻辑
" 关联词使用不当
" 复句的构成成分是分句,分句稍加修改或是带三语调后就可以变成单句,变换前后意思基本不变
" 可以根据具体语用需要将复杂的单句变成复句,使句子的表意更加缜密,层次更加清晰:或是将复句变为单句,使句子变得简明、通畅
" 单句复句在保证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的情况上,根据三上文的意思对单句复句进行变化,可以达到重点突出、行文流畅、可读性强等语用效果
■ 又叫句组,是比句子更大的概念,由·组前后衔接连贯的句子组成,有·个 明晰的中心意思
■ 与复句有区别也有相似之处
■ 从构成三看:复句是·个句子:句群是两个或多个句子
■ 从书面形式三看:复句只有·个句末标点:句群不止·个句末标点
■ 从关联词的使用三看:复句中的分句组合结构严密,常使用或可以补三成对 的关联词:句群内的句子之间除了表示并列、选择关系可用承兑关联词外, 绝大部分只单用·个关联词,且·般不出现在句群的第·个句子中
■ 从构成来看:句群由两个或两个以三句子构成,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三分句 构成,都是组合而成的单位,都各自围绕着·个中心,前后衔接连贯,因此 句群和复句有时也可以相互变换
■ 复句和句群之间不能随意变换,能够相互变换的其各自组成成分都有较强的 独立性
■ 修辞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材料,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获得理想 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
■ 修辞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只要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语言交际, 就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段了
■ 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在具体的语境里表达者准确完整地传递出自己的意 图,接收者也准确完整地接受病理解了表达者的意图
■ 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应该做到准确、恰当、得体,是取得理想表达效 果的关键
接受-解码的过程,有效地对对方传递的信息进行接受。
有一定主观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审美、立场、角度不同,就会对同样的话有不同的解读。
A:转折关系的复句,重点在“但是”后面,没有金钱万万不能
B:“万万不能”不是最重要的
——同样一句话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接受【歧义也是修辞的接受原则】
【知识的贯通性】
■ 语言运用是否理想是针对于具体语境而言的,脱离了具体语境修辞效果就无从谈起
■ 语言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词语、句子、句群等出现时所有上下文构成的语 境,是语言运用的直接影响因素,决定着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
■ 非语言语境:除上下文之外其他的影响语言表达的因素,包括交际双方、交 际方式、时空环境、社会文化等,是对语言运用的深层次影响
■ 押韵:把两个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有规律地放在诗词歌赋等韵文语句的同 一位置上,前后呼应配合,使声音和谐悦耳的现象
■ 韵脚:指押韵的音节,一般都在句末
■ 押韵的修辞效果:声韵和谐、节奏悦耳、回环复沓、易于传诵
■ 常有于韵文体、散文体、民间文艺形式等
■ 汉语诗歌的基本要求
■ 在诗歌中对思想、感情、意境有重大作用,是加强节奏的手段,联系诗行, 突出意义,增加诗句的音乐美
■ 增强感染力,提高表达效果
■ 声调的搭配:连续的音节之间声调要有高低抑扬的变化:在连续的音节中如果能做 到声调协调,平仄相间,就会产生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声音效果,形成错落有 致、节奏鲜明的韵律,大大增强音乐性
■ 古代诗词格律中的声调搭配:平仄
■ 语言中的节奏通过音节的配合来实现
■ 音节配合的一般原则:在连续的语流中处于相同句法成分的词或短语的音节要相 配,即相应位置上词语的音节数应力求一致
■ 音节匀称,节奏感强,易记易穿
网络语的形成特点
■ 双声:声母相同相近:叠韵:韵母相同相近
■ 给人以回环复沓之感
■ 音节的重叠
■ 使语言的形式和声音的节奏更加整齐、和谐,和外物的情态特征一致,也和 言说者心情合拍
■ 摹声或象声,利用语音来摹拟客观存在的声音
■ 使表达绘声绘色,使听者读者感受到事物的生动形象,并增强语音形式美, 得到音律、节奏的审美享受
■ 利用词语的音同或音近的谐音关系,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一个词语
■ 具有回环复沓之美和浓厚的情趣
■ 将声、韵、调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使阅读拗口
■ 主要运用于绕口令,帮助人们练习正确地咬字吐音,或作为语言游戏供人娱乐,也
常用于表演,趣在其中,值得玩味
■ 偶韵:偶句押韵,隔句相押
■ 排韵: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 随韵:两句相押,两句换韵
■ 交韵:两两交叉押韵,一三押一韵,二四押一韵
■ 抱韵:一四押一韵,二三押一韵
■ 散韵:不规则的押韵,不遵循一定的规律
■ 通过对词语的斟酌和推敲,从众多词语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口 感情色彩:人们对词语所反映的事物的主观评价
口 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口 语体色彩:经常用于特定交际场合或特定语体中而形成了某种独特的语言表现风格
口 口语色彩、书面语色彩等
口 具有某种语体色彩的词语同该语体有着稳定的适应关系
口 语用得体:根据语体类型选择恰当的词语
口 形象色彩:某些词与在人们的脑子里唤起一种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联想
口 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触觉形象、味觉形象等
口 在对人或事物作形象描绘时须讲究词语的形象色彩的选用,给人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令 多义词在具体的上下文里只表达一种确定的意义
令 在特定的语境里多义词可以用来构成某种修辞方式,以表达深刻、精辟的含义,取得妙趣横生的效果eg:这个风扇品牌的名气是靠吹出来的吹:多义词
令 恰当的多义词选用有助于增加交际中的信息量,是语言交际中岔题、移花接木、双关等修辞手段的重要语言因素
令 一组同义词可以把同一概念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所具有的不同属性的细微差别鲜明地表现出来eg:看、望、窥、视等
令 有助于人们区分客观事物或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使人们的语言表达更加精确严密
令 可以满足交际上的需求,构成委婉语、禁忌语等,达成婉曲的修辞
eg:丰满-肥胖,去世-死
令 将一组同义分别用于同一段话的不同位置,可以使其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eg:花言巧语、家喻户晓、斩钉截铁
令 可以揭示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关系,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表
意更加深刻周全
令 使前后意义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充满辩证关系,富有哲理
令 构成对偶、对比、映衬等修辞手法,使所要表达的语句具有鲜明
的色彩和说服力
令 熟语常使用反义词或反义语素来突出正反对比或对立的表达效果
令 类义词:表示同类感念的一组词,属于同一类属语义场
令 同一类属意义的词之间相辅相成,使所要表达的相关意义更加全
面、完整、丰满
令 熟语多使用类义词或类义语素,相关意义彼此补足,使表意周
全、到位
令 同义、反义、类义往往综合交叉使用
准确
简洁
新鲜
形象
语体
角色
态度
形象
行业
时代
地域
褒贬
大小
活用
兼类
规范功能
■ 改变词语原有的意义
■ 改变词语原有的词性
■ 产生"望文生义"的效果
■ 巧妙而富有情趣,新颖、幽默
■ 比照现有词语的结构临时仿造一个新的词语
■ 改变词语原有的搭配关系
■ 变换词语构成成分的位置
■ 赋予同形词语不同的含义
■ 长句:词语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表意丰富、周密、细致
■ 短句:词语较少、结构较简单的句子,表意简洁、明快、灵活
■ 长句短句交错出现,使行文疏密有致、生动活泼,同时具有两种句式的修辞效果
■ 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整齐的一组句子,体现语言的整齐美、均衡美,增强 语言的气势和力度
■ 散句:结构不整齐、长短不一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体现语言的参差美、变化美
■ 单用整句容易使语言单调、呆板,单用散句会让语言缺少节奏感和韵律美,因此应 当结合起来使用,兼顾两种表达效果
■ 主动句:以施事作主语,突出动作的发出者,强调发出者的动作、行为,运用较多
■ 被动句:以受事为主语,突出动作的承受者,强调承受着接受动作支配后的结果, 运用较少
■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 保持叙述角度的连贯一致,使语义流畅
■ 表示不如意的事
■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句表达也可以用否定句表达
■ 肯定句语意更强,否定句语意更弱
■ 肯定句如果带有贬义、负面的词语回引起人的不愉悦,就使用否定句,更显委婉 eg:他个子矮 - 他个子不高
■ 双重否定:语意更强:但"不是没有""不无"等双重否定形式语意更弱
■ 为了表示强调、突出,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叙述,起到相互衬托、加强语势、增强效果的作用
■ 设问句:用来提示话语主题,吸引读者注意,使表达重点显豁,有时还可以起到承 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句式起伏多变,避免句式单调、呆板
■ 反问句:语势强烈,更有力量,有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表示的意义与其形式相 反:常用于辩论,加强语气,强调观点,构成心理上的优势,营造紧张的气氛:多 个反问句可以形成咄咄逼人的语气,增强了进攻力和防守力
句子杂糅
成分残缺
成分多余
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
■ 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修辞效果而采用的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段,由于这些修辞手段大 都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叫修辞格,简称辞格
■ 比喻: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跟它有相似点但本质上不同的别的事物或道理 来打比方
■ 本体:被比喻事物
■ 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
■ 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 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
■ 暗喻:也叫隐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是"是、就是、为、成为、变 成、等于、当作"等
■ 借喻:本体不出现,不使用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本体喻体关 系最为密切
■ 比喻的效果:使道理简单、浅显、具体,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传神
■ 把物当人来写,把人当物来写,或把一物当另一物来写
■ 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 增添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情趣性
■ 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了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是把一物当另一物写,使一物 具有另一物的一些特点、性状
■ 拟人:将人的情感寄托于物,充分抒发情感,使物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 拟物:把人当物写,常含讽刺义:把一物当另一物写,使更容易被理解、接 受,表达作者的情感,使语言新颖生动
■ 与比喻的区别:比喻中的喻体一定出现,比拟中的"拟体"不一定出现
■ 不用事物的本来名称,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 被代替的叫本体,用来代替的叫借体
■ 借代的类型:部分代整体、专名代泛名、抽象代具体、作者代作品、产地代产品、 特征代本体……
■ 借代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征、属性,丰富语意,使表达活泼风趣、行文简洁
■ 借代的运用:借体要有代表性,要能代表本体:在上下文中需要对本体有交代,否
则可能指代不明
■ 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对客观的人、事物加以艺术化地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 扩大夸张
■ 缩小夸张
■ 夸张的使用:要合乎情理,有一定的事实根据:要真实,包括情感的真实和意境的 真实:要充分、突出,不能似是而非:常和比喻、比拟结合使用
■ 把用于甲事物的词拈来连在乙事物上
■ 通常甲事物比较具体,多在前:乙事物比较抽象,多在后
■ 通过拈词和拈体的超常组合,使前后两件事物联系巧妙自然,赋予抽象事物以具体 形象,新颖别致,启发人们的联想、感悟
■ 以词语的通常用法为基础,着眼于内在联系,要求自然顺畅
■ 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一词有言内和言外两层意思
■ 谐音双关
■ 语义双关
■ 双关的表达效果:指物借意,产生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语意含蓄,韵味无穷, 语言表达充满情趣
■ 双关的运用:要求在语音或语义上有明显的联系,言外之意含而不露,要耐人寻味
■ 根据现有的语言形式临时仿造出新的语言形式
■ 仿词:更换现有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一个新的词语
■ 仿句:更换现有语句中的某些部分,临时仿造出一个新的语句
■ 仿篇:仿照现有的篇章,拟出新的篇章
■ 仿拟的表达效果:使表达内容言简意赅、富有新意,使语言幽默诙谐、生动活泼
■ 仿拟的运用:仿拟的形式和被仿拟的对象通常会出现在上下文,或是被仿拟的对象 是大家熟知的
用熟悉的词,同音替换构成新的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新用法,用原有知识可以很快理解新的词语,也契合表达需要——谐音仿拟
■ 也叫"反话",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反
■ 反话正说:正面话语表达反面意思,褒词贬用,阴阳怪气,表达讽刺幽默
■ 正话反说:反面话语表达正面意思,贬词褒用,明褒暗贬,表达喜爱亲切
■ 反语的表达效果:感情强烈,发人深省,深刻有力
■ 反语的运用:使用恰当,感情鲜明,不能晦涩费解,需要上下文配合,书面上可以 加引号来表示
■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起来
■ 句子成分的排比
■ 句子的排比
■ 排比的表达效果:把相关内容一气呵成表达出来,语势强烈,语意贯通,节奏整齐 有力
■ 排比的运用:强调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允许在不破坏整体统一的前提下有小的变化
■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相连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成双作对地排列 在一起
■ 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内容互相补充
■ 反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相互映衬
■ 串对: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顺序不可调换,又叫流水对
■ 严对:要求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相对部分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重 复用字
■ 宽对: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基本相同,音韵大体和谐
■ 对偶的表达效果:形式上整齐美观,协调匀称,显示出对称美:在内容上言简意 赅,概括力强,显示出凝练美
■ 顶真:联珠,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后一句的开头,使前后语句首尾相连,上递下接
引喻、曲喻、回喻
■ 回环:利用同一词语或句子的顺序颠倒,构成一顺一反的往复语句,表达事物之间 的紧密联系,富于匀称美和音乐美
■ 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类似的词语或句子按照事物前 后、大小、高低、轻重、深浅等顺序排列,分为递升和递降
■ 对比:又叫对照,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
■ 映衬:也叫衬托,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去做背景,烘 托、陪衬主体事物,分为正衬和反衬
■ 通感:又称移觉,通过联想将适用于描写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运用于描写乙类感官,使听觉、嗅觉、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彼此相通
■ 辞格的叠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辞格交织在一起,互相重叠,融为一体
■ 辞格的连用:在一段华中前后接连出现了几个辞格,彼此平等并列,互为补充,包 括同类辞格连用和异类辞格连用
■ 辞格的套用:一种辞格中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甲辞格套乙辞格的包含关系
■ 叠用、连用、套用相互之间的并用
■ 语体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因交际领域、内容、方式、目的、对象的不同,逐渐形 成的言语形式
■ 主要用于日常交际
■ 修辞特征:通俗、明晰、简约、生动
■ 充分利用各种语音修辞手段
■ 大量使用带有主观色彩和形象色彩的词语
■ 大量使用非主谓句或省略句
■ 多用单句,少用复句,句子短小,结构简单,修饰成分少
■ 大量借助肢体、神态等辅助手段来表情达意
■ 也称事务语体,主要用来处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的行政或工作事务以及机关 团体与社会成员、社会成员之间的事务
■ 修辞特征:准确、规范、简明、庄重
■ 大量使用专有的公文语体词
■ 大量使用"的"字短语、介词短语和联合短语
■ 大量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在结构上表现为多使用动词性非主谓句
■ 较少使用修辞格
■ 篇章结构程式化
■ 也称科学语体,主要用于科学技术领域,分为面向专业人士的专门科技语体和面向非专业人士的通俗科技语体
■ 修辞特征:精确、严谨、排斥带有感情色彩的表达
口 大量使用科技术语、外来词、国际通用词
口 句子的选用比较单一,多陈述句、主谓句、长句、复句
口 很少使用修辞格
口 篇章结构规范化
■ 修辞特征:通俗、明快
口 多使用日常口语
口 句式灵活多变
口 适当使用修辞
口 在严谨、科学、客观方面与专门科技语体的特征一致
■ 主要用于文学创作领域,包括文艺作品的各种文体,主要归纳为散文体、韵文体、 戏剧体
■ 修辞特征:突出形象感,注重情感和美感的表达、渲染
■ 充分利用语音、词汇的修辞功能
■ 句子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 灵活使用各种修辞格
■ 语言风格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