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认知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内)和外界环境变化(外)的觉知
意识是一种觉知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人类所特有的
是人类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
意识具有能动性和调节性
意识参与水平最集中最清晰
熟练
分心、开小差、跑神
注意基本停止,有注意参与,但不多。
各个加工阶段都产生选择
全:外界刺激进入漏斗,被注意到的
无:外界刺激没有进入漏斗,不被注意
刺激的意义:重大or不重大
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
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自动化的加工
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不是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有限的认知资源(脑细胞)/认知能力对刺激进行归类/识别
eg:看电影对认知资源的要求少
刺激越复杂,认知资源占用就越多
认知资源完全占用,新的刺激就不能加工
认知系统有负责资源分配的机制,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控制的
eg:开车时,面对简单路况和复杂路况
是一种心理活动or心理动作
是心理内容或者心理体验
事物要先被注意到才会有相应的意识 (即注意决定意识内容)
eg:遥控器换台(注意),电视出现画面(意识内容)
eg:导演选择节目(注意),决定舞台节目(意识内容)
即:注意决定意识
注意最集中,意识清晰
注意很少,意识参与度低
注意极少,意识内容不断变化
注意基本停止(有注意,不多),无意识状态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这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心理特征
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和起点,同时有伴随着各种心理活动的进行
注意可以由外部事物引起,也可以由内部刺激引起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的必备条件
指向性
强度、紧张感
离开无关事物,抑制多余活动
eg:医生做手术:精神高度集中在病患的手术部位,忽视其他无关部位
首选:集中性
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性是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同一注意状态下的两个方面,具有相反关系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窗外事和圣贤书的选择,首选指向性)
学习要五到(啥也不是,注意的分配)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强度很大,选集中性)
≈指向性
≈集中性
调节和监督功能
口诀:选保洁
眼:举目凝视
耳:侧耳倾听
回忆+思考:眼神发呆,若有所思
动作:配合各种运算+操作
不东张西望
不抓耳挠腮
一般情况下:呼吸缓慢、均匀、有节律
高度注意/紧张状态下:屏息静气
没有预设目的
无需意志努力
刺激物和背景的对比(或差异))
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
刺激物的新颖度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推门而入
铅笔盒落地
声音抑扬顿挫(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eg:孩子看动画片(本能的喜欢)
人的需要、心境、精神状态
人的主观期待
有预定目的
需要意志努力
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依从
对间接兴趣的依从
对人格(意志力)的依从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
对过往知识经验的依从
eg:上课认真听讲(目的:学知识;意志:易受干扰,有困难)。跟自觉主动无关
有预定目的
无需意志努力
对活动的直接兴趣(有间接兴趣转化的直接兴趣)
熟练度和系统化
熟练的打毛衣
熟练的骑自行车
双耳分听实验
鸡尾酒会效应
警戒作业
学生45分钟认真听讲
医生几个小时做手术
雷达观测员长时间看信号
双作业操作
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
eg:一目十行
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个体的知识经验
广义:一个活动(≥2个对象)
狭义:1个对象
不可避免,正常的(注意)生理现象,具有防疲劳,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注意的分散-----(分心)---(无任务要求)
可避免,是稳定性的相反状态,无关刺激干扰,
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主体的精神状态
个体神经系统的强度
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反应
活动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eg:边拉边唱)
至少有一项是熟练的
不同时:即一件事做完后做另一件事(一会...一会...)
学生一会听课,一会做笔记
小朋友一会看电视,一会写作业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旧的(原有的)活动的集中程度
明确的信号提示(≈言语)
个体神经类型(灵活度)和自控能力
分开考:注意的广度
合着考:注意的分配
分配:同时
转移:不同时
稳定性(首选)
分配或转移
转移eg:老师要求回忆和车相关事件,想起爸爸买的玩具车
分配eg:为更好的写作用,一边写作业,一边听音乐
分散(分心)
安静、空气、光线
桌椅、教具的摆放
教师服饰
新颖度、科学性、系统性
直观教具的使用
自然的教态
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超前控制
信号控制
提问控制
表扬/批评控制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手无形(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