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战国时期齐桓公在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养士之风的集中体现。
(1)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讲学:定期举行学术集会;学规《弟子职》;将讲学活动制度化。
著述:稷下学者著作宏富;出各家各派的书外,还有一些集体劳 动的学术成果,如《管子》等2,被称为”稷下丛书“
育才:表现了育才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创造了人才培养 的良好学术环境。
资政议政:稷下学宫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干政议政作用比较突出。
体现其办学目的的政治性。
(1)容纳百家
(2)各家各派地位平等
(3)老师欢迎游学,来去自由
(4)学生自由择师,学无常师
(5)各派相互争鸣与吸取
(1)物质待遇高
(2)政治待遇高:不治而议论
学者既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
他们与齐王的关系不是君臣,而是师友关系,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我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教育典范
简介:稷下学宫办学特色,自由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含义:定期举行演讲会或辩论会,是一种常规的教学、学 术活动,全校师生和四方游士都可参加。
(1)学术氛围:平等开放
(2)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
(3)促进思想发展
(4)知识分子独立、创造
稷下学者称“先生”,是学者又一代称。“齐稷下先生喜议政事” 在齐国,稷下先生来去自由,讲学自由,待遇优厚,可不治而议论。
历史渊源:“祭酒”的本义实事一种祭祀风俗,指的是用酒祭祀或祭奠。
含义:稷下学宫“祭酒”中的“祭酒”取的便是官职之义,是稷下学宫 的首席、主官的意思,荀子曾三次任学宫的祭酒。
发展:汉代——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 隋唐以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主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