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纸速度25mm/s
0.04s
0.1mV
0.2s
0.5mV
I 导联:左上肢+,右上肢-
II 导联:左下肢+,右上肢-
III 导联:左下肢+,左上肢-
aVR导联:加压右上肢导联
aVL导联:加压左上肢导联
aVF导联:加压左下肢导联
V1导联: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导联: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导联:V2和V4两点连线中点
V4导联: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
V5导联:左侧腋前线与V4水平的交点
V6导联:左侧腋中线与V4水平的交点
V1R~V6R
V7、V8、V9:V4水平线与腋后线、左肩胛线、脊柱左缘的交点
十八导联心电图:十二导联 + V3R, V4R, V5R, V7, V8, V9
额面六轴系统
左右心房除极
II导联的P波最明显
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的一段时间
激动自心房除极开始,经结间束、房室交界区、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浦肯野纤维下传至心室开始除极所用的时间
大部分时间由房室结缓慢传导形成
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产生的电位变化
第一个负相波:Q波
第一个正相波/Q波后的正相波:R波
R波之后的负相波:S波
S波之后的正相波:R'波;
R'波之后再出现负相波:S'波
振幅若<0.5mV:q、r、s波
振幅若≧0.5mV:Q、R、S波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
代表心室的缓慢复极过程
ST段后的一个单波,代表整个心室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自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一段时间
代表心室除极及复极的全过程,即心室收缩的过程
HR 在60~100次/min时,QT间期为0.32~0.44s
T波之后的一个小波
产生机制不明,可能是心室乳头肌的复极过程
病理性U波:出现在一个低平的T波之后
节律规整 —— HR = 300 ÷ N(大格子数)
1个格子 300次/min
2个格子 150次/min
3个格子 100次/min
4个格子 75次/min
5个格子 60次/min
6个格子 50次/min
3~5个大格为正常范围
节律不规整 —— 数 6s 的心搏数,乘以 10 作为心率
2. 依次分析 P 波、PR 间期、QRS 波群、ST 段、T 波
3. 分析是否存在其他类型的心电图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