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目的,是实践活动根据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对实践活动所要实现或创造的结果在观念上的预期模型或想象形象
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的预期结果,它是教育活动主体对客观现实(包括社会现实和人的显示),对人的素质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认识与对人的素质发展的价值选择的统一。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和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人文主义重视和肯定人的价值和幸福
我们把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界定为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关心人,社会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理想社会。
人文主义者一般都倾向于认为,人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是不变的,稳定的。
人文主义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理性,唯独人才具有理性。
人的理性超越于人的生物和社会的本性,是人性中最宝贵的天赋财富,因此追求理性是人的最高目标。理性不仅是使人生活的世界具有秩序的前提,而且也是使人获得完美人性和实现理想的完满生活的根本保证。
人失去了理性,也就失去了人性中天赋的真、善、美原则。
在人文主义看来,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幸福时才显得有价值,人类的任何一项活动,衡量其价值的最高标准,就在于它是否有利于与增进个人的价值。
就个人价值而言,人文主义更重视的又是精神层面的价值,而不是物质层面的价值。人生所应追求的最高价值,在于形成美好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这一内在价值。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决定于人性,既然人性在总体上是不变的,那么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在总体上也是永恒不变的。
弘扬人性是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和永恒目标。在20世纪,面对人与外部环境(如机械文明泛滥和社会危机的加深)日益尖锐的矛盾,人文主义依然选择了尊重、弘扬人性,力图以此来消除人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人性化的教育目的首先体现在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和培育上。
在这种观点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形成完美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精神生活的手段,而不在于使个人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求的物质生后的满足。
第一位的目的是培育人性,这是终极的目的
第二位的目的是为受教育者的将来参加社会生活做某些准备,这是直接目的
所谓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和方法论来解释和解决自然、社会与人的问题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
所谓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就是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观。
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这一科学命题,是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实用主义认为:变化是是在的本质,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永久不变的:人性是社会的和生物的,是高度易变的和可塑的。
科学主义之所以重视、崇拜科学,其直接动机就是希望从科学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有用性,而科学本身也的确内含有巨大的有用性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之所以不断加速,就在于科学技术巨大的有用性能够有效的满足社会方方面面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适应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目的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二是教育目的要适应人的变化发展。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当然也就没有永恒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只能在不断适应社会和人的变化中变化。
总之,在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看来,任何教育目的都不是教育者自己的任意创造,而是适应和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要,进而最终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反应。
这里所说的功利性,既有用性。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不反对教育的个人功利价值,但更重视教育的社会功利价值,尤其是物质功利。
教育必须对个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的繁荣进步有用。
未来决定于科学和科学思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加之“冷战”的刺激,科学技术教育的地位迅速提高。
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竞争中,其成败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教育的竞争,而这一竞争又很大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教育的竞争。
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的价值为方向和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和谐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我们把科学人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理解为一种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首先,现代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人类共同面临的诸多灾难性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再有,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更新于变革也离不开现代科学的支持。
总之,现代科技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左右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科学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化。
由上可见,无论就科学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而言,还是就国家间全方位的激烈竞争以及科学在这种竞争中的作用而言,教育目的观都必须以科学精神为基础。
越来越多人已经认识到,发展问题不仅包括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因素,而且也包括人文方面的因素。
人们长期迷信于科技的神奇力量,期望他能克服一切困难。狭隘的物欲观念加深着对人的通知,以至于人类创造的巨大变化都是以获得直接的物质利益为中心的。在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它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威胁。
科学教育都需要人文教育的价值导向,没有人文主义的价值导向,科学的发展就容易走向邪路。
人们日益认识到,从教育方面说,必须确立一个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价值为价值方向的完整的教育目的观,改变长期以来重科学轻人文的片面的教育目的观。
物质和科学并不包含着罪恶,罪恶在于人的物欲的恶性膨胀和人对科学的非人道运用,在于人成了科学和物质的奴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文主义的进步,人文主义的进步也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没有人文主义的价值导向,科学的发展及其运用就容易走到邪路上去,而且科学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没有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须而且能够结合,这已逐渐成为当代人类的共识。
缺乏人文教育的科学教育和缺乏科学教育的人文教育,都是残缺不全的教育。
面对人类社会和教育的现实状况,21世纪的教育除了要不断加强科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把长期受到轻视的人文教育提高到它应有的地位上。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绝不似乎两种教育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关系。它的实质是指两种教育的相互容纳和相互渗透。
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要素,是人从事一切对象性活动的基源。
体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心理基础。
它是人运用体能和只能顺利完成某一具体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活动能力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活动是人存在的根本形式。
道德品质是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倾向,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
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情感和意志是人任何一种自觉活动过程所必不可少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活动起着积极或消极的调节作用。
情感和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体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为人的素质中的动力因素。
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
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现实能力;
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它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社会规范:
情感、意志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他们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
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为人从事对象性活动提供了内在根据。
一是指人的素质在各个基本要素方面都必须获得基本的、统一的和和谐的发展。人的要素中各基本要素的统一的、和谐的发展是人与外部世界建立对象关系时对主体素质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指人的素质的各要素中的诸因素方面,也尽可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人的素质的每一要素的多方面发展是主体与客体,尤其是与外部世界建立丰富和多样的对象性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的素质的个性化的核心是素质发展和构造的个人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的素质在各要素因子发展的多方面的多样化张=上应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个人独特性。
二是人的素质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因子在其结构的组合应有个人独特性。
总的讲,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的个性化的基础。没有人的素质的统一、和谐的发展,个性化就意味着失去平衡,这样的个性化实际上就成了片面化和畸形化。任何一种创造性才能,都是人的知识、智力、能力、道德、审美、意志和身体等各方面运动的合力。
其次,人的素质的个性化又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个人要是自己的发展形成个人独特性,就必须努力去促进你自身素质的统一、和谐和多方面的发展。
我们认为,我国教育目的应着力于体现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总体精神,立足国民素质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去世的矛盾。具体讲,无论我国教育目的怎样表述,以下五点基本精神都应得到不同程度额体现。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对所要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最基本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要求。
要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要坚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
培养劳动者,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我们所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
因此,坚持培养劳动者的基本精神,不仅关系到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是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教育全体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勤奋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懂得用辛勤劳动建设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培养全面发展又具有个性特点的人,应该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宗旨。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创造出具有完整意义的现代文明;也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一个缺乏个性的人,往往也是一个缺乏创造性的人;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既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当注意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
个人自身的完善不仅能使个人的生活更加丰富、使个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而且也发展了人的多方面的才能,促进了精神境界的提高,从而也就在更高的水平再生产了劳动者本身。
现代人的品质,是指诸如创造精神、自主性、民主观念、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效率感等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文化心理品质。
教育要促进人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把培养人的现代品质作为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能指望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品质就会在他们身上自然而然地确立起来。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并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变革的品质;
其次,还必须不断加强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乃至教育管理和教育者自身的文化心理品质,都要逐渐趋于现代化。
最后,我国教育目的的上述五点基本精神再整个教育目的中各有其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人才的社会属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是人才的规格质量,现代人的品质是人才素质的时代特征。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