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医科大学哲学教室教授: 西研
成书时间:1762年(卢梭49岁是的作品)
全书按虚构的少年“爱弥尔”的成长分为五卷,
全书依照孩子的成长阶段的顺序讲述。
快·不快
感觉·知觉
好奇心 有用性
理性·道德
幸福·德
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着最合适的教育方法
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误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成人哩。
卢梭所批判的是当时上流社会所流行的英才教育,孩子背诵古典名著比大人还流利会被认为教育的好,但孩子终究还是孩子,卢梭提倡按照分阶段进行教育。
出自造物主的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喜欢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不这样做,事情可能更糟糕一些。我们人类不愿意接受不完善的教养。在今后的情况下,一个生来就没有别人教养的人,他也许简直就不成样子。
充斥着卢梭对事物的看法
卢梭的思想其实有些否定文明,因此卢梭的思想被打上了“回归自然”的标语,但实际上卢梭从来没这么说过。而是说不论当下的社会身份地位分化得再怎么严重,也不可能将其完全推翻,回归原始社会。只能不断通过教育,在我们得文明中“重新创造”人类。
是因为倘若不这么做,一切将变得更坏,而不是说要“放着不管(回归自然)”
卢梭所追求得教育之源:由“三种老师”提供的三种教育
这里的“自然的教育”不是指海或山,而是指身体在所处的环境中成长的话,孩子手脚变得灵活、变得能说话也拥有了智慧。像这样,人类的身体有着自然而然的发展路线。以这里的先天性为轴,再由人采取适当的教育,这里指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教育,而“事物的教育”是指从经验中学习。
依着自然的发展,适当地采取这两种方式(指人和事物)的教育,就能培养出来杰出的人。这就是卢梭的“设计图”。
西研:要克服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对立状态
西研:可以指原始的人。人原本大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生。但人创造了社会之后,就变成了“社会人”即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成为那样的人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轴心。通常这两者很容易对立。如果能统合两者的话,卢梭认为这样也就能找到自己真正重要的事物了吧。
这已经跳出来孩子的教育问题,到了谁都会烦恼的问题上。我所知的日本人好像一直都是作为社会人而努力工作。那自己的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常常有人烦恼。
为此卢梭提出了到15岁之前,即第三卷为止的孩子都是彻底地为自己而活,即将其作为自然人培养的教育方针
西研:某种意味上的培养彻底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并在孩子15岁之后,再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共情能力,让孩子成为自然人和社会人。
others:那么这里再我们要介绍阅读《爱弥儿》时的重要关键词
一般意志
others:同样再1762年出版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使用的词语
西研:《社会契约论》内容是如何创造民主社会,也就是创造大家能共同商讨的社会,可以说是一种制度论。而《爱弥儿》则是为了培养能担负起那样社会责任的人而写作的人类论和教育论。而一般意志是社会契约论最重要的概念。解释起来很简单的就是“大家都想要的”,也可以称为“大家的意志”若问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因为是民主社会,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了制定法律不断讨论,在经过很多轮的讨论后,最终通过多数投票来决定。但是多数人都赞成不意味着真的就正当。实际上要依据“大家都想要的”,来规范法律的正当性。
others:但总感觉《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是不是这才是让自然人和社会人共存的真正目的?让自己的想要的和刚才说的,将自己想做的事和大家想做的事好好结合得出“答案”,或者说做出“提议”?
子主题8
社会人
人间的教育
事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