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形成联结。
“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效果律
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
准备律
贡献:试误说是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缺陷:试误说忽视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学习,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
1、鼓励学生“做中学”
2、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
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科学的练习。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不能搞“突然袭击”。
学习是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应之间形成的巩固联系。
获得与消退规律
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
贡献: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生理机制。
局限:只能解释较简单的低级学习,不适用于复杂的学习。
1、教师要避免消极情绪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2、将学习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联系。
3、教会学生恰当地使用泛化和分化。
由特定刺激引起的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
不与特定刺激相联系,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学习实质上是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的刺激出现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的解除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的刺激出现时,这一事件为正惩罚。
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解除时,这一事件为负惩罚。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1、塑造所期望的行为。
2、提出明确具体的反馈。
3、要尽量使用强化而非惩罚。
4、要对不同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人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情感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更多地受通过观察进行的间接学习(观察学习)的影响。
直接经验学习
观察学习
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复制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直接强化
间接强化(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的研究是以人为被试,是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学习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缺乏内在统一的理论框架。
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阶段是否会对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1、教师要做好榜样示范,要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育作用。
2、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看到良好行为带来的奖赏。
3、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
4、注意大众媒体对学生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