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O₂的存在形式有结晶形和无定形两大类,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结晶的二氧化硅
SiO₂晶体是由Si和O按原子数之比为1:2的比例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每个硅
原子周围结合4个O原子,每个O周围结合2个Si原子
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
①沙子是基本的建筑材料
②纯净的SiO₂是现代光学及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可以制作光导纤维
③石英和玛瑙制作饰物和工艺品
④实验室中使用石英坩埚
硅酸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胶状物
向Na₂SiO₃溶液中通入CO₂,生成白色沉淀
Na₂SiO₃+CO₂+H₂O=Na₂CO3+H₂SiO₃↓
H₂SiO₃酸性比H₂CO₃酸性弱
H₂SiO₃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H₂SiO₃=加热=H₂O+SiO₂
Na₂SiO₃溶液中加入盐酸
Na₂SiO₃+2HCl=2NaCl+ H₂SiO₃(胶体)
浓度小且边加边振荡时,形成硅酸溶胶(胶体);浓度大时,形成硅酸凝胶
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得到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常用作
干燥剂或催化剂的载体
黄绿色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称液氯,可溶于水
氯元素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NaCl)
与金属单质反应(生成最高价)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与H₂O反应
漂白液
漂白粉
MnO₂+4HCI(浓)=(加热)=MnCl₂+CI₂↑+2H₂O
产生装置
除杂装置
收集装置
尾气处理装置
氧化物
酸性
不稳定易分解
弱酸性,可使湿润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强氧化性
漂白性
Cl₂、HClO、H₂O(3分子)
H¯、Cl¯、ClO¯、OH¯(4离子)
自然界中酸性最强的无机酸
淡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₂,熔沸点都很低
Fe+S=加热=FeS
2Cu+S=加热=Cu₂S
H₂+S=加热=H₂S
H₂S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有强还原性
S+O₂=点燃=SO₂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的火焰
3S+6NaOH=2Na₂S+Na₂SO₃+3H₂O
状态:气体
颜色:无色
气味:有刺激性
沸点:-10℃
毒性:有毒
密度:比空气大
溶解度: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40体积的SO₂
是一种重要的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SO₂+H₂O=H₂SO₃(亚硫酸,二元中强酸,只能存在于水中)
SO₂+2NaOH=Na₂SO₃+H₂O
SO₂+NaOH=NaHSO₃
SO₂+Na₂O=Na₂SO₃
SO₂+2NaHCO₃=Na₂SO₃+H₂O+2CO₂↑
SO₂可以被H₂O₂、Na₂O₂、HNO₃、O₃等多种强氧化剂所氧化
空气中SOx和NOx随雨水下降成为酸雨,pH<5.6
Na₂SO₃+H₂SO₄=Na₂SO₄+SO₂↑+H₂O
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NaHSO₃溶液
通入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恢复原色
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浓H₂SO₄
可选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碱液等
制H₂SO₄、漂白剂、杀菌、消毒
三氧化硫又名硫酸酐,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固体,熔点16.83℃,沸点44.8℃
H₂SO₄的酸酐;S元素为+6价,处于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
SO₃+H₂O=H₂SO₄
CaO+SO₃=CaSO₄
Ca(OH)₂+SO₃=CaSO₄+H₂O
S→SO₂→SO₃→H₂SO₄
SO₃+H₂O=H₂SO₄
CO₂
无味
无毒
可溶(体积比1:1)
CO₂+H₂O=H₂CO₃
Ca(OH)₂+CO₂=CaCO₃↓+H₂O
CaCO₃+CO₂+H₂O=Ca(HCO₃)₂
CO₂+CaO=CaCO₃
不反应
CO₂+C=加热=2CO
二氧化硫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氯水、
溴水、碘水等氧化剂氧化 无
无
引起温室效应
利用二氧化硫的还原性,用酸性高锰钾溶液或溴水看是否褪色鉴别
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用品红溶液鉴别
物性
生物固氮/高能固氮
合成氨/仿生固氮
与镁反应
物性
与O₂
物性
与H₂O
喷泉实验
与H₂O/酸/催化氧化
物性
受热不稳定:NH₄HCO₃/NH₄CI
固态:实验室制氨气
铵盐的检验
物性
强酸性
见光或受热分斛
硝酸根的检验
S
讨论法
电子守恒法
电子守恒
N守恒
溶液中电荷守恒
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酸雨
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
将游离态的氨转变为氮的化合物
工业合成氨:N₂+3H₂↔2NH₃
N₂+O₂=2NO
2NO+O₂=2NO₂
3NO₂+H₂O=2HNO₃+NO
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苗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而促进自身生长
利用化学方法模拟固氮酶的作用,在温和条件下将氮转变为氨
无色
刺激性
极易溶于水(1:700)
易液化
①与水反应
②与酸反应(呈现碱性)
③弱还原性
由NH₄⁺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常伴有吸热现象
热分解情兄与对应的酸有关。一般非氧化性酸的铵盐热分解产物为NH₃与对应酸。
氧化性酸的铵盐热分解比较复杂产物有N₂或其氧化物出现 NH₄NO₃=加热=N₂O↑+2H₂O
NH₄NO₂=加热=N₂↑+2H₂O
(NH₄)₂Cr₂O₇=加热=N2↑+Cr₂O₃+4H₂O
铵盐受热一会放出氨气,但不是都放出氨气。如NH₄NO₃受热到一定程度会发生
爆炸,产生多种气体的混合气
NH₄⁺+OH⁻=加热=NH₃ +H₂O
取侍捡物少许,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后若产生能使显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的气体,则一定含NH₄⁺
NH₄⁺+OH⁻=加热=NH₃↑+H₂O
NH₄CI与Ca(OH)₂固体共热产生氨:2NH₄Cl+Ca(OH)₂=CaCl₂+2NH3↑+2H₂O
“固+固”,加热型反应装置,包括试管、酒精灯等
氨气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或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试管口(有白烟)
防止试管内的NH₃与试管外的空气形成对流,以便收集到较为纯净的氨
硝酸铵受撞击、加热易爆炸,且产物与温度有关,
可能产生NH₃,N₂,N₂O,NO
NaOH,KOH是强碱,具有吸湿性(潮解)易结块,
不易与铵盐混合充分接触反应
KOH、NaOH具有强腐蚀性在加热情况下,对玻璃仪
器有腐蚀作用
NH₃分子微粒直径小,易与空气发生对流,堵棉花目的是防止
NH₃与空气对流,确保收集纯净的氨气;减少NH3对空气的污染
实验室制NH₃除水蒸气用碱石灰,
而不采用浓H₂SO₄和固体CaCl₂ 浓H₂SO₄与NH₃反应生成(NH₄)₂SO₄,NH₃与CaCl₂反应能生成
CaCl₂·8NH₃(八氨合氯化钙)
CaCl₂+8NH₃= CaCl₂·8NH₃
向浓氨水中加入固态碱性物质,消耗浓氨水中的水,同时反应放热,促进NH₃·H₂O
分解产生氨 NH₃·H₂O=加热=NH₃↑+H₂O
固态碱性物质:CaO、NaOH、碱石灰等
“固+液”型反应装置
③收集、检验
NH₃·H₂O=加热=NH₃↑+H₂O
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下变色
②与沽泼金属反应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碱反应
⑤与某些盐反应
①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质量将增加,密度将减小,浓度降低,体积变大
②干燥剂和洗气装置。浓硫酸可以干燥中性和酸性气体
中性气体:CO、氧气、氮气和所有的稀有气体;
酸性气体:HCl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疏、氯气等 ①浓硫酸不能用作碱性、性气体(例如氢气)的洗气转置,
因为浓疏酸与氨气反应
②浓硫酸不可干燥溴化氢、碘化氢、硫化氢等还原性气体
③浓硫酸实际上不能干燥二氧化疏,因力二氧化硫易溶于浓硫酸
④硫酸不能干燥二氧化氮,因为NO₂溶于浓硫酸生成亚硝基硫酸等一些物质
按水的组成比脱去某些有机物中的氢、氧元素,使有机物脱水
如使纸张、棉花、木材、蔗糖等有机物脱水炭化(变黑)
有水则吸,无水则脱
冷的浓H₂SO₄使Fe、Al等金属钝化
②与非金属反应
①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化学实验室中必备的重要试剂
②工业上制化肥、农药、炸药和染料等
③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等
待测液→盐酸酸化→取清夜→BaCl₂溶液→白色沉淀,即可确定存在硫酸根离子
①先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除CO₃²⁻、SO₃²⁻、Ag⁺等离子的干扰
②再加BaCl₂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BaSO₄既准溶于水,又难溶于酸 SO₄²⁻+Ba²⁺→BaSO₄↓
稀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浓硝酸使紫色石蕊先变红(H⁺的作用)后褪色(强氧化性)
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③与碱反应
④与某些盐反应
硝酸越浓越容易分解
硝酸分解生成的NO₂溶解在硝酸中
硝酸保存在棕色(防光)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不能用橡胶塞(橡胶塞易被氧化)
HNO₃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除金、铂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冷的浓硝酸使铁、铝发生钝化
②与非金属反应
③与某些还原物质反应
④氧化某些有机物
重要的化学原料和化学试剂,在工业上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和染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