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创作年代:战国后期
作品出处:《楚辞》
作品体裁:骚体诗
作品题材:游仙诗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
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先自叙高贵的身世和与生俱来的“内美”,再叙自己的道德和才干。具有先天禀赋,又有后天修养,早就该立志献身干一番大事业
接着叙述期望楚怀王修明法度,自己愿为楚国的变法图新做一个开路的先驱者,当时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革新和守旧两派的斗争,诗人激励怀王效法贤君,并举例暴君的做法警戒怀王
由于怀王昏聩守旧,弃约变心,结果是“党人”猖獗,世风腐败,连诗人精心培养的人才,也都从俗变节。诗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遇排斥
面临险恶的政治环境,诗人曾产生过退隐的念头,但最后仍表示为坚持正义而九死不悔,决心坚守自己修洁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以女媭形象的出现开始,由现实境界转入虚拟的幻想境界
女嬃看诗人如此痛苦,异常激愤,她从爱护诗人的愿望出发,劝诫诗人应当以鲧的悲剧为戒不要那般耿介,而要明哲保身,随波逐流
诗人不以为然,不动摇信念,要向超现实的境界去追求真理。他渡过沅湘,向舜帝重华陈辞,历数夏商周数代王朝的兴亡事例,陈诉肺腑,表明自己的“美政”理想。他为自己壮志未遂而叹息流泪,即使身死但坚持理想的决心不变
陈辞完毕后转而借幻想的形式遨游天地,上下求索,以寻找志同道合的知己和实现理想的途径。最后上下寻求全归于失败。天上人间,都是一样“溷浊”,蔽美称恶,嫉贤妒能
从灵氛、巫咸形象的出现开始
诗人周游求索,扣阍求女,相继失败之后,满怀孤愤,便向神巫灵氛问卜,再请巫咸降神。灵氛和巫咸都启示他远行,择明君而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告诫他要及早行动,不要犹疑不决
诗人确信自己留在楚国毫无出路,于是,他按照灵氛的吉占和指引的出路去选择吉日良辰。发轫去国,再次进入了“浮游求女”“周流上下”的幻游境界
诗人经历了一番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远行。就在他驱使神灵、驾驭龙凤、远走高飞、乐舞娱兴、自适惬意、忘掉一切之际,却忽然望见了故乡。局面陡变,情况急转直下。诗人悲从中来,面对祖国山川,他再也不忍离去
诗的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至此达到高潮
诗人在国内不能见容,却又不忍心去国,左右为难,无可奈何,只有一死了之
就在这去留的极端矛盾中充分显现了诗人眷恋祖国和决心殉国的高尚精神。这是全诗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用以收束全诗,使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以及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