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宗教的教育
原始艺术的教育
体格和军事训练
劳心者和劳力者
教育的早期分化,使教育设施呈现等级差别
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强调礼乐之教
社会生产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出现了阶级分化,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奴隶社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适应它的需要。
夏商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军事教育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唯官有器,民无器
惟官有学,民无学
家庭教育
小学教育
大学教育
乡学
考核与奖惩
官师合一
礼乐,射御,书数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壁垒
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
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教学人员
教学内容
教育场所
教育对象
教育思想
自由原则
重视教育的功能
主张有教无类
培养有德才的君子
诗书礼易春秋
学思行结合
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好学
不耻下问
实事求是
立志
克己
力行
中庸
内省
改过
学而不厌
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
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
教学相长
养士之风盛行
百家争鸣
儒家私学
墨家私学
道家私学
法家私学
战国时期齐国创造
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学校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资议作用的高等学校
初创目的是为了招致贤人
学术自由
待遇优厚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教育典范
教育的作用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的贤士
义侠精神
政治和道德教育
科学和技术教育
文史教育
培养思维能力
主动
创造
实践
量力
性善论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扶志养气
动心忍性
存心养性
反求诸己
深造自得
盈科而进
教亦多术
专心致志
性伪之分
性伪之和
化性起伪
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
闻见
知
行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出自礼记,四书之守,思孟学派写的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
三纲领
八条目
表现出较强的易解性,可行性
具有层次性,要求从低到高,自己,他人,社会
对大学教育有高道德要求
表现出较强的可行性和逻辑性
具有极强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三纲领和八条目对后世的影响
中庸
化民成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政治与教育相结合
及时实教 当其可之谓时
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喻
学习观摩 相关而善之谓摩
长善救失 老师了解学生不同的心理,帮助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
循序渐进
藏息相辅
教学相长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尊师重教
统一文字,小篆,隶书,发布了儿童习字本
目的:中央集权
焚书坑儒
百家争鸣结束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顺民
汉初:无为之治,黄老之学
汉武帝:对贤良策 董仲舒
总纲领 推明孔氏,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兴太学以养士
推行察举制
汉武帝设置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取士的范围扩大到了布衣之上
增加察举的科目,孝廉是最主要的科目,保证了选拔的公平性
立五经博士
开设太学
确立察举制
太学
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面向贵族
郡国学
书馆
经馆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章句之学
统一经学教材
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人性中有仁气和贪气
将人性与善性区别开来,善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
斗筲之性
德育是政治之本
君为臣纲,夫为妇岗,父为子纲
仁义礼智信
明确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强勉行道
以仁安仁,以义正我
必仁且智
天道自然
万物自然,万物一元
人死神灭
决定人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正性,随性,糟性
重视知识的力量
文吏
儒生
通人
文人
鸿儒
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
学知与闻见
思考与求是
问难与距师
考试:五经课试法(考试和选拔),一种选士制度
考试内容:古文经学
律学的设置是我国古代专科学校设置的开端
简介:魏文帝,选士制度
内容:将官员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性质:严格士庶之分,满足士族教育特权愿望
影响:选官制度的一种倒退,等级更加鲜明,严重挫伤求学积极性
简介:中央官学,西晋武帝,内容与太学一致
目的:严格区分士庶,,满足士族享受教育特权愿望
标志着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制度更加鲜明
使传统教育体质由单一格局发展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多元格局
四馆 宋文帝
总明观 宋明帝
五馆
集雅馆
国子学
士林馆
律学
立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众文经》是儒学教材
中书学:国子学
皇宗学:专门教皇子皇孙,首创
三学分建制:国子(中书)
州郡立学的制度,主要教育内容为经学
魏晋玄学的教育思潮
傅玄的教育思想
著作有颜氏家训一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德:树立仁义—重要任务,实践仁义—最终目的
艺:经史(广博的知识文化;杂艺—实用意义(重视农业,但自己不必弓形)
德与艺的关系:道德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基础,为道德教育服务
通才—统治者
专才—官吏
只有教育向善,教育作用总的理论依据
接受教育是维护士大夫原有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
接受教育也是人民的谋生手段
儿童年幼,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好
儿童年幼,心灵干净,可塑性强
及早施教
重视通用语言,不强调方言
重视教育环境
严与慈相结合
对所有的子女给予同样的爱和教育,不要偏宠
重视心理变化,及时洞察
重视道德教育
主张可以体罚,严格才能使子女成才
言语教育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应该以风化的方式进行
崇儒兴学
兼用佛道
发展科举
任立私学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书学
算学
国子监的设置,标志着国家对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视,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以适应教育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国子祭酒
国子司业
监丞
主薄
录事
受到科举考试的冲击,规模有所减少
入学制度
学礼制度
教学制度
考核制度
惩罚制度
休假制度
社会民众的需要
政府政策的倡导
隋唐经济繁荣发展
乡学
村学
私塾
家塾
家学
入学年龄
春季始业
单班学校
教学基本内容为读写算
教育对象是已经受过初级私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的青年,社会各阶层都有
有专长的人士
在职官员
失职官员
退休官员
避世隐居的学者
《三礼》学
《易》
《春秋》
《汉书》
谱学
《文选》
文学
科学技术
书院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在宋代繁荣和完善。
四川遂宁张九宗书院
江西高安贵岩书院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学校体系的形成
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
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及法规的完善
专业教育的重视
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
重科举,开创了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开武举选军事人才,实行糊名制
生徒 中央官学
乡贡 地方官学
乡试---尚书礼部举办的省试---尚书省吏部考试
秀才,明经,明法,明算,明书
帖经 填空题
墨义 默写笔试
口试 口头问答
策问 治国安邦
诗赋 文学创作
地位提升
规模扩大
内容改革
考试周期
程序 州试----省试-----殿试
锁院制
别头试
糊名制
誊录制
经义
诗赋
策论
民族歧视明显
规定从四书出题,逐渐僵化
科举制度日益严密
建立永制科举定制
八股取士
科举必由学校
沿用八股取士
舞弊现象严重,科举考试僵化
废八股,设立经济特科
废科举,兴学堂
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上品 统治者
中品 处于两者之间
下品 劳动人民
用礼德而重学校
学校的任务在训练官吏
招生制度
学官任选
转变学风
要努力勤学
要多读博学
要积极思考
重视因材施教
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
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以道为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国子学,太学,辟雍,小学
四门馆,广文馆
专科学校
贵胄学校
宋朝的地方行政分为三级: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州、府、军、监(一般设州或府,特殊情形才军、监);第三级为县。路不直接设学,仅置学官管辖所属各学校。因此,宋朝地方学校仅有两及,即由州或府、军、监设立的称州学或府学、军学、监学,由县设立的称县学。由于州、县设置最普遍,故宋朝大量的地方学校是州学和县学。
也叫胡瑗“苏湖教法”
经义斋 培养统治人才
治事斋 技术管理人才
一科为主修,一科为辅修
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官学类型多样化
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
学田制度的确立
国子监
太学
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女真太学
府,镇,州学
女真府,州学
地方医学
国子学
蒙古国子学
回回国子学
路学
小学
社学
蒙古字学
医学
阴阳学
第一,扩增太学校舍
第二,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
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入外舍,为外舍生;外舍生、内舍生再接受升舍考试,并参酌平时行艺,逐次升入内舍、上舍,成为内舍生、上舍生;根据上舍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决定授官或者参加殿试、礼部试。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的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查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学田制
3、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一、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
经术
朝廷礼乐行政之事
武事
教之之道
养之之道
取之之道
任之之道
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就是理(性即理),是绝对至善;“气质之性”因人而异。
“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性接近“天命之性”(接近天理)。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隐私就是“欲”,所以“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对个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明明德
对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亲(新)民
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①教育任务:教之以事——打坯模——打好做圣贤的坯模
②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规范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学习
③教育方法:尽可能具体明确,生动直观形象
①教育任务:教之以理——加光饰
②“大学”主要是读书,读书穷理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1.循序渐进
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圆囵吞枣,急于求成。朱赢将个人受教育的阶段分为童蒙、小学、大学也是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2.熟读精思
巩固性原则,即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读书干遍,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 的过程。
3.虚心涵泳
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人为主,牵强附会。读书中发现了疑问,“众说分纭”,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
“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4.切已体察
结合实际原则。朱嘉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
积极性原则: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最重要的读书法。所谓“居敬”,敬,恭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
“持志”是要坚定志向。朱熹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要立定学圣贤之道、修身复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的教育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重视基础教育;
第二,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明人伦”;
第三,讲究教育方法。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将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文化教育领域的统治思想
讲学者只能讲“一宗朱子之学”
国家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
颁布学校教科书
统治者表彰程朱门人
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屡兴文字狱
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学生来源多元化
教官各司其职
教育内容
创立厉事制度
实行积分法
宗学
武学
儒学
武学
医学
阴阳学
社学
第一,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的发展
第二,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
第三,社学制度得到空前发展
第四,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相链接的学制制度 府,州,县,社
官学发展较为完善
学校教育纳入科举考试范围
书院倡导自由,与思想专治不太符合
第一,明朝统治者内部矛盾激化,出现了宦官专权
第二,科举腐败,官学衰落‘’
第三,湛若水,王守仁等著名学者的提倡
子主题1
王守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