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婴儿心理发展
0~3岁
生理、心理发育最迅速时期
脑重和脑围 迅速增大
白质髓鞘化,与灰质分开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髓鞘化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
神经突触的增加,形成突触连结的复杂网络组织
脑电图:同步节律α波 的出现是婴儿👶 脑成熟 的标志
皮质中枢:大脑按照基因结构顺序发展,遵循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发展速度最快的是脑干(生命中枢)
大脑单侧化:出生就有,但只是量的区别,无质的区别。随着单侧化的逐渐发展,最终才导致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差异。
受到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的影响
5岁前,大脑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言语功能的丧失。
一侧半球受损后,另一侧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
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一套起床动作😝😝)
动作发展从身体的中部开始
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动作
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学习与教育
营养与健康
环境因素:气候、文化背景等
斯金纳
言语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
评价:有其合理性,但只能解释低级言语的发展过程
奥尔波特:👶言语只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主要通过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来获得言语能力,大部分无强化
评价:模仿确实起作用,但无法解释言语获得过程的全部事实
乔姆斯基
①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的表现
②语言获得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
③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④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规则系统,所以能够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评价:有其合理之处,但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
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
皮亚杰
语言是一般认知组织的一部分,语言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维果斯基
儿童与成人的交流是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结构产生于语言的社会交往功能
评价:折中观点,不足以说明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语言
0~3月,简单发音阶段(单音节)
4~8月,连续音节阶段(多音节)
9~12月,学话萌芽阶段
特点:目的性、指代性、约定性
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定性较强的词
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婴儿真正掌握词汇、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
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汇
👶言语发生的时间是10~14月,开始“懂得”词的意义,是与成人交际的开始
19月以后,掌握新词的速度突然加快,平均每个月掌握25个新词,这就是19~21月的“词语爆炸”现象
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3岁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存在“过度规则化”和“规则扩大化”现象)
一个单词:抱抱
两三个单词: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
无修饰语 1.5~2
有简单修饰语 2.5~
有较复杂的修饰语 3岁~
由几个相互连结或相互包含的词所组成的单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
特点:结构松散、缺少连词。3岁开始使用少数连词
发生最早、最重要。新生儿👶能够通过口腔触觉辨认软硬不同的乳头
发生于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具有视觉反应能力
2~4个月,已发展出颜色知觉
4个月已有颜色偏好
6个月已有立体知觉
发生于胎儿中晚期,5~6月,开始建立听觉系统
出生6个月能辨别出音色、音高,初步具备协调听觉与身体运动的能力
发生于胎儿期的7~8月
出生时就发育得很好了,并在其防御反射机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味觉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最为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违背预期)范式
注意偏好范式
吉普森和沃克。
实验条件:深区、浅区,母亲招手,看小baby会不会爬过去
研究发现,婴儿在2个月时已经能够观察到深浅两个区域的差别,表现在“深区”心率会下降(去习惯化),但是此时并没有对视崖产生恐惧感;6~7个月时能清楚感知到深度,并对高度产生害怕
范茨采用视觉偏好法👉小baby在3个月时就具有了分辨形状的能力,并表现出对人脸的偏爱
4个月就已经具有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以自我中心来定位
吉普森和沃克以6~11个月的小baby为被试进行了视崖实验的研究
心境愉快,生活有规律,容易接受新事物,活动水平中等。
父母有成就感,可以给孩子更多的积极反馈。
心境烦躁不安,生活无规律,非常害怕和排斥新事物,反应是过度的,活动水平较高。
父母感到疲劳、不自信,更多地回避自己的孩子。
情绪消极,对新事物最先是抗拒或退缩,但慢慢能适应新事物,活动水平较低。
父母的反应是比较混合的。
概要:
①心境
②生活规律
③接受新事物
④活动水平
⑤父母反馈
活泼型、安静型、社交型
维度
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强、不平衡(冲动型、胆汁质)
强、平衡(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
弱(抑制型、抑郁质)
容易型👶对各种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因此教养方式应该与时俱进,不过度保护孩子、也不伤害孩子。
困难型👶:父母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早期教养和亲子关系问题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积极采取措施让孩子适应、发展。
迟缓型👶:关键在于要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
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支持程度和敏感程度
父母对孩子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程度
权威型(民主型)
专制型
放任型
忽视型
兴趣😮、痛苦😣、厌恶🤢、微笑🙂
兴趣😮、伤心😟、厌恶🤢、微笑🙂、惊奇😲
0~5周,生理性微笑
5周~3.5个月,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5~4个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
6~8个月,出现依恋、分离性焦虑和陌生人焦虑😔
约1岁半,客体我出现。👈红点实验(在小孩脸上画红点,让他照镜子,看他指着镜子还是自己)
这是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出现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如羞愧😳、骄傲
是个体与主要抚养者(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结,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对母亲更加偏爱
质的飞跃👉形成了依恋和陌生人焦虑
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
记忆口诀:
无差有差搞特殊
目标调整小伙伴
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母亲在:开心😊and放松😌;母亲离开:😣苦恼、不安;母亲回来:马上和母亲贴贴(求抚慰)
对母亲没什么反应😐
母亲在:贴贴😊;母亲离开:痛苦😣;母亲回来:又想贴贴又不贴贴(矛盾😅)
概要:
①母亲在
②母亲离开
③母亲回来
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依恋是双向关系
依恋类型以及各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存在着文化差异
依恋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
未来心理健康
影响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①同伴是强化物
②同伴是榜样
③同伴帮助去中心化和认识自我
④同伴给予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
⑤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①以客体为中心(6~8个月)。客体👉玩具。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
②简单交往时期(9~13个月)。有社交指向行为,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
③互补性交往
①简单社交行为
②社会性相互影响
③同伴游戏
④早期友谊